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40年改革發展掠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1-29  來源:內蒙古日報  作者:張俊在 蔡冬梅 高慧 李卓  
            10月的內蒙古大興安嶺層林盡染,秋色正濃。清冽的河水,酸甜的野果,可愛的小動物,漫山遍野的山花香草……置身其間,仿佛走進了童話世界。

            這里,是靜謐與生機的完美融合。

            這里,是許多人心目中夢寐以求的詩和遠方。

            3年前,來到這里,你還能聽到“順山倒”的伐木號子和轟鳴的油鋸聲,你還能看到堆滿原木的貯木場和一輛輛運材車從身邊疾馳而過……

            可是從這一天開始——2015年的4月1日,這里的一切都發生了巨變。從這一天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正式“掛斧停鋸”,伐木工人變身“森林衛士”,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熱鬧了60多年的大山瞬間回歸了寧靜。

            如今,守護這片大森林,成了這片熱土全部的內涵。

            這一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寫下了改革劃時代意義的精彩一筆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趨時適治。”

            2015年2月,國家林業局下發《關于扎實做好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工作的通知》,從2015年4月1日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

            2015年3月31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根河林業局烏力庫瑪林場517工隊,舉行了莊嚴的停伐儀式。隨著根河林業局伐木工王鐵昌喊出他伐木生涯中最后一聲號子,一棵落葉松轟然倒下。從這一刻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告別了63年木材采伐歷史,正式“掛斧停鋸”,走進了以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的新時代。

            改革步伐勢不可擋,但向前一邁就會遇到諸多新情況新問題,停伐后效益從哪兒來?人員怎么安置?林區的出路在何方?

            僅僅用了3年,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就交上了一份奮進改革的答卷。

            抓住生態旅游這個亮點,將發展森林旅游業作為富民產業,依托現有的9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2個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林區厚重的森林、歷史、民族文化,著力打造生態旅游產業。制定了《林區旅游十三五規劃》《林區旅游業發展指導意見》《林業產業轉型發展規劃》《林下經濟發展指導意見》,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推進、高效能運行。截止2017年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3億元,先后打造了1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3個4A級旅游景區、2個3A級旅游景區。2015-2017年林區累計旅游直接收入4.1億元。

            把林下經濟作為轉型發展、富民增收的重要產業,摸清底數,有序開發。創建“三品一標”,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打造食藥“綠色品牌”“森林品牌”。

            抓住種苗綠化這個突破點,打造國家重要木材戰略儲備區。依托現有苗圃和種苗基地,注重培育本土優質種苗、珍貴樹種和優質大徑級材。成立專業化公司,積極參加國家國土綠化,承接綠化、生態修復等項目工程,將專業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

            積極爭取將林區和林業碳匯納入國家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探索建立森林生態效益市場化機制、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2017年,綽爾林業局與浙江華衍投資管理公司成功進行兩筆總金額為120萬元的林業碳匯交易項目,這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第一筆林業碳匯交易,標志著生態效益已經轉化為經濟效益,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

            如今,林區以旅游為主線,帶動林下經濟、特色種養殖、經濟林、碳匯等綠色產業的“1+N”全新轉型思路已經形成。

            7月7日,在那棵最后伐倒的落葉松旁,記者見到了當年伐倒這棵樹的王鐵昌,他現在是森林經營處003小隊的一員,這位曾經的“萬米伐木手”如今成了“萬畝種樹人”。“我們隊主要負責林下衛生、補植補造、栽樹撫育等工作。林區的工作是隨著季節變化安排的,像現在這個季節,正是我們刨坑植樹的時候,我們小隊16個人一年負責1萬多畝林區的補植補造。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維護好這片大森林,把以前采伐的樹再給它全部種回來!”今年50歲的王鐵昌說。

            2017年2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正式成立。這是全國首家重點國有林管理機構,標志著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它也預示著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踏上了生態文明復興之路。

            這些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改革向前的步伐從未停止過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從以木材生產為主轉向以林業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艱辛探索過程中,攻堅克難、銳意改革貫穿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40年改革發展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木材產量始終保持在高位運行。截止到2015年全面停伐,林區累計為國家提供木材2億多立方米、上繳利稅200多億元。
       
            1988年,19歲的王鐵昌接過父親手中的油鋸走進林區,而此時正是林區最艱難的時候。

            在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間,林區木材年產量為380萬立方米以上,甚至曾一度達到500萬立方米。在創造了“大木頭”經濟輝煌的同時,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于長期的高強度采伐,使林區可采資源快速減少,森林資源“入不敷出”現象愈發明顯,企業經濟流動性減弱、發生滯脹,國有林區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局面。

            危機往往蘊藏著新的機遇。為擺脫困境,林區堅持“以營林為基礎”的原則,將保護現有森林資源、發展森林資源放在首位,以挖掘內部潛力、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前提,穩妥地搞好林區生產建設,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與此同時,林區適時開展了“林區經濟再認識”討論活動、“戰勝兩危,興林富民”獻計獻策大討論等。結合林區改革開放實際,把解決單一木材生產、單一全民所有制、單一計劃經濟模式,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作為主攻方向;把調整林區產業結構,促進林業經濟發展,實現木材生產、林產工業、多種經營“三足鼎立”作為新的發展方向,從1990年起,逐步實現了更新跟上采伐的良性循環,林產工業和木材綜合利用得到了長足發展。

            1998年開始,國家開始實施天保工程,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已上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林業的首要需求。從此時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木材產量由過去的380.6萬立方米減少到229.6萬立方米。2011年,國家啟動了二期天保工程,林區的改革動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木材產量由229.6萬減少到110萬立方米,為森林的休養生息進一步提供了政策保障。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的20年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66.7萬畝,森林撫育6953萬畝,補植補造177.5萬畝,有效管護林地14497.38萬畝,為林業永續發展、生態和諧作出了突出貢獻。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的20年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有林地面積、活立木總蓄積、森林覆蓋率分別由開發初期的637萬公頃、6.6億立方米、60.1%,提高到目前的827萬公頃、9.49億立方米和77.44%。“天保工程”給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建設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40年來,林區為了探索出一條在保護中建設、建設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綠色發展之路,先后進行了承包經營、抓大放小、減員增效、“二次創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剝離辦社會職能、輔業改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等涉及體制機制、影響深遠的改革,實現了以木材生產為主向林業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根本性轉變,進行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40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始終以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干部職工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2014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將棚戶區改造任務作為“一號民生工程”,舉全局之力,重點部署、重點督辦、重點推進,一場棚改“攻堅戰”在10.67萬平方公里的林海打響。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初期,由于地處偏遠,加之國家投資不足,林區當時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低。棚改之前,許多職工一直住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建公助”的板夾泥房屋中,房屋陰暗狹窄,透風露雨。

            從2008年初開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籌措1000多萬元建設資金,在得爾布耳、金河等林業局進行了棚戶區改造工程試點。2008年第四季度,國家啟動了東北四大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工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抓住國家政策機遇,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全面啟動棚戶區改造工程和生態移居工程,將124個建制林場的居民整合撤并,對保留居民的36個中心林場進行標準化建設,5.22萬戶生活在森林腹地的職工居民搬出大山,圓了安居夢。棚戶區改造不僅改善了林區廣大職工群眾居住條件,同時,深山遠山搬遷擴大了林區腹地無人區面積,減少了森林腹地的人為干擾和火災隱患,降低了森林資源管護成本,森林資源生活消耗大幅降低,恢復造林地8.4萬多畝,生態安全得到了進一步保障。

            據統計,目前已有16萬戶林業職工因棚改工程受益。這其中的每一個家庭,都對應著林區職工群眾幸福“圖譜”中的一個坐標,織就了覆蓋林海的民生網。

            改革開放以來,走過“兩危”困局,在職工工資收入基數較低的情況下,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一直堅持持續為職工增長工資。自2011年開始,林區連續8年為職工增加工資,如今,職工人年均工資已突破了5萬元。

            與工資增長同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完善。林區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全面理順,五項保險全面啟動,按國家政策實現屬地參統。由于體制問題形成的國家對林業職工社會保障方面的歷史欠賬問題,開始從政策層面逐步得以徹底解決。進一步加大職工扶貧幫困力度,僅“十二五”期間,林區就發放幫扶貸款4208萬元,爭取青年創業基金77萬元,扶持4820戶職工群眾發展家庭經濟;發放大病救助款240萬元、送溫暖資金6324萬元、金秋助學資金1700萬元,實現了幫扶工作的全時段覆蓋。

            工資增長、保障完善、幫扶有力,務林人將目光轉向建設更加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自2009年開始,社會主義新林區建設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各地全面展開。如今,走進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縱橫交錯,一座座裝飾一新的管護站新穎別致,一幢幢造型獨特的樓房有序排開,一張張笑臉印證著萬頃林海的和諧幸福。一個資源增長、生態良好、林業增效、職工增收、社會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新林區正呈現在世人面前。

            40年的時間,對于這片森林來說,不過是彈指一揮。對于守護、經營這片森林的人來說,卻是半個世紀的風雨兼程。如今改革的浪潮還在繼續向前奔涌,大興安嶺在未來還會出現新的變化。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這片森林向前邁出的改革步伐將更加自信、更加堅實。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