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山東聊城:城市綠 生態美 百姓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1-3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辛本健 李翔 劉書文  
            “在俺們村,小雨淋不濕衣裳,刮風看不到揚塵。”

            看著一臉疑惑的記者,63歲的張桂蘭開心地指著一片片樹林說:“這就是答案,你看那樹長得多好!”張大媽是山東聊城東阿縣牛角店鎮前申村人,談起村里這幾年的環境變化,樂得合不攏嘴。

            2016年聊城開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今年10月15日被正式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林業是城市最重要的綠色基礎設施,讓市民抬頭見綠、出門有林蔭、附近有公園,隨時隨地親近自然、享受綠色,更好滿足群眾求富、求美、求健康的愿望,就是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聊城市委書記徐景顏說。

            綠了——

            探索平原造林新模式


            金秋時節,齊魯大地秋高氣爽。在聊城東昌區東昌湖邊,隨處可見市民和游客,還有一對對拍婚紗照的新人。

            “東昌湖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城市湖泊,我們聊城也因此被稱為‘江北水城’。”漫步湖邊,聊城市林業局副局長張景臣指著湖邊的樹木說,“‘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生態聊城’是聊城的城市定位,打造水城特色品牌,沒有這些‘綠’做映襯,水這篇文章就做不好”。

            寫好“綠色”文章,需要過兩關——

            一是往哪兒種?

            平原地區糧食用地、建設用地多,林糧、林菜爭地問題突出。“要解決‘老大難’,就必須打開思路。”聊城市林業局局長丁東明說,聊城在河流、道路兩側和生態脆弱區實施規?;恋亓鬓D,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起了高檔木材、特色林果和種苗產業,解決了用地問題。

            二是誰來種?

            “由承包公司、企業、合作社參與,當地農民種樹,給予補貼。”丁東明介紹,為此聊城市縣鄉制定出臺土地租賃補貼、苗木補貼等政策激勵機制,財政投入創森資金累計44.75億元,調動社會資本60多億元,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經營—轉讓”或直接投資模式,引進東方園林、北林科技等十幾家上市公司,調動聊城市林業龍頭企業、綠化公司、林業合作社,確保不僅有人種,還要管護好。

            “創森以來,聊城流轉土地45.89萬畝,新增國土綠化面積60.8萬畝,占市域國土面積比例的4.72%,建設高檔生態景觀林、高效經濟林、林苗一體化,管護水平和森林質量大幅提高,林業大生態、大產業建設初顯成效。” 聊城市市長宋軍繼說。

            美了——

            營造生態優美花園新城

            創森以來,聊城全面推進村莊綠化,按照200畝至300畝一個網格的要求,建設農田林網體系。大力推進森林進城圍城,增加城市公園綠地面積,提升城市道路節點綠地質量。

            目前,聊城市縣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平方米以上。村鎮綠化全面提升,建成了5個省級森林鄉鎮、30個省級森林村居,28個市級森林鄉鎮、129個市級森林村居。聊城全市有森林公園11處,其中國家級2處、省級2處;建設了16處濕地公園,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1處;并建立了國家級休閑體驗基地3處,這些都成為市民休閑娛樂、享受美好生活的新去處。

            “如今,我們在主城區建設了2200畝的九州月季公園,提升改造了1000多畝的鳳凰苑森林公園,這些都成為市民的福利,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張景臣自豪地說。

            富了——

            種樹增收助力脫貧

            “家里兩口人,4畝多地,原來種小麥和玉米,每年收入不到3000元,家里窮得叮當響。”在東阿縣牛角店鎮北陳村,62歲的陳振金想起過去貧困生活,禁不住感慨。

            2016年,東阿縣建立了土地流轉機制,財政列支專項資金用于土地流轉獎補,并以開工資的形式鼓勵村民管護。老陳當即將土地全部流轉。

            “土地賺錢了,人從地里‘解放’出來了!”老陳給記者算了筆賬,土地流轉每年有5200元收入,此外,他在當地創森基地打工收入約6000元,每年還能分紅3600元,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現在脫了貧,我可有干勁了!”

            靠種樹脫貧致富,在聊城不是新鮮事。“截至2017年底,聊城市有林地面積400多萬畝,林木綠化率達31.41%,林業總產值達190億元,其中經濟林總面積達到87.78萬畝,年產量88.33萬噸。”丁東明介紹說。

            “早晨拉(大棚),晚上蓋,一年賺個3萬塊。”在冠縣東古鎮田馬園村,當地村民通過發展大棚果樹產業,走上了致富路。

            “原來這里全是大沙丘。”馬園村黨支部書記田英沖指著一片大棚說,經過平整,村里4000畝土地已有3500畝種了櫻桃,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2.5萬元。如今,田馬園村還通過網絡銷售水果。

            “現在,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來種起了果樹,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問題也逐漸解決了,俺們未來的日子美得很哪!”田英沖對未來充滿信心。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