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歷史悠久,從私家花園逐漸演變成公共文化藝術空間,它集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疊石溪水、古典建筑和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為一體,成為人們賞心悅目、休閑放松、度假歡聚、旅游觀光、藝術鑒賞、創作采風等等的最佳去處,是身、心、情、藝美妙融合的實景體驗。
中國園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何種關系,我以為他們是水乳交融的完整生命體。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指出:“‘文化場所’的人類學概念被確定為一個集中了民間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地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這則定義也適用于中國園林的空間布局與各項傳統手工藝造物形成的古典建筑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呈現的文化場所(社區)所表達的文化形式。在中國園林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中國傳統人文空間與場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質,同時也能欣賞到園林布局與建筑是智力與手藝的完美結合。
中國園林的營造技藝集多種傳統手工藝和工序而成,是歷代民間能工巧匠在長期實踐中創造、傳承、提煉、發展至今的一整套具有嚴格形制的營造建筑體系,無論是臺基營造、木作、泥瓦作、假山作、漆作及雕花、綠植等等,每一項技藝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需要后繼有人來傳承。
因此,我們非常期待中國園林的營造技藝在當代公共空間的再造與利用中發揮出獨特的文化價值。張軍昆曲藝術中心充分運用青浦課植園的空間布局,與劇情完美融合打造了實景版昆劇《牡丹亭》,上演十年,受到中外觀眾的熱烈追捧,他們還將這種模式帶到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再造了一個牡丹亭的實景園,表演實景版昆劇《牡丹亭》,由表及里地推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今,這種模式已在國內多個園林中推廣,是中國園林文化外延拓展的一種新嘗試。
近兩年召開的市人大和市政協會議上,經常有代表提出在45公里長的濱江岸線上,在公園綠地的公共空間里,打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藝術空間,讓老百姓在休閑漫步時浸潤在傳統文化滋養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提案,建議園林界的朋友們用好空間資源、技藝優勢和豐富多彩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園林和公共空間中開展一些傳統文化重塑與推廣項目。我提三個不成熟的建議僅供參考。
一是中國園林要充分用好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來營造園林的氛圍,如春節迎新、元宵燈會、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和龍船、中秋賞月、重陽敬老,為園林增添色彩和亮點;
二是引入非遺代表性項目,在園林中舉辦一些展覽和展演活動。如舉辦中國園林建造展,以圖片、模形、技藝流程的形式來介紹中國名園建造的歷史文化背景和過程,讓公眾更多地了解園林創造的歷史文化價值;如今年豫園舉辦的中國蘭花展,展示各類中國的名蘭,將中國蘭花的栽培技藝(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了全面介紹;還可以引入展演和體驗式的非遺項目如二十四節氣、江南絲竹、古琴、抖空竹、太極拳、易筋經等;以及具有裝置效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剪紙、面人、盆景進行空間形象的植入等,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形式與內容的融合;
三是在上海45公里長的濱江岸線等一些新開辟的公共空間,再造一些小型的江南園林,為上海市民提供文化休閑的新生活方式,為上海新的公共空間創造出更加燦爛的審美意境和文化氛圍。
作者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處(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
中國園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何種關系,我以為他們是水乳交融的完整生命體。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指出:“‘文化場所’的人類學概念被確定為一個集中了民間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地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這則定義也適用于中國園林的空間布局與各項傳統手工藝造物形成的古典建筑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呈現的文化場所(社區)所表達的文化形式。在中國園林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中國傳統人文空間與場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質,同時也能欣賞到園林布局與建筑是智力與手藝的完美結合。
中國園林的營造技藝集多種傳統手工藝和工序而成,是歷代民間能工巧匠在長期實踐中創造、傳承、提煉、發展至今的一整套具有嚴格形制的營造建筑體系,無論是臺基營造、木作、泥瓦作、假山作、漆作及雕花、綠植等等,每一項技藝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需要后繼有人來傳承。
因此,我們非常期待中國園林的營造技藝在當代公共空間的再造與利用中發揮出獨特的文化價值。張軍昆曲藝術中心充分運用青浦課植園的空間布局,與劇情完美融合打造了實景版昆劇《牡丹亭》,上演十年,受到中外觀眾的熱烈追捧,他們還將這種模式帶到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再造了一個牡丹亭的實景園,表演實景版昆劇《牡丹亭》,由表及里地推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今,這種模式已在國內多個園林中推廣,是中國園林文化外延拓展的一種新嘗試。
近兩年召開的市人大和市政協會議上,經常有代表提出在45公里長的濱江岸線上,在公園綠地的公共空間里,打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藝術空間,讓老百姓在休閑漫步時浸潤在傳統文化滋養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提案,建議園林界的朋友們用好空間資源、技藝優勢和豐富多彩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園林和公共空間中開展一些傳統文化重塑與推廣項目。我提三個不成熟的建議僅供參考。
一是中國園林要充分用好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來營造園林的氛圍,如春節迎新、元宵燈會、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和龍船、中秋賞月、重陽敬老,為園林增添色彩和亮點;
二是引入非遺代表性項目,在園林中舉辦一些展覽和展演活動。如舉辦中國園林建造展,以圖片、模形、技藝流程的形式來介紹中國名園建造的歷史文化背景和過程,讓公眾更多地了解園林創造的歷史文化價值;如今年豫園舉辦的中國蘭花展,展示各類中國的名蘭,將中國蘭花的栽培技藝(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了全面介紹;還可以引入展演和體驗式的非遺項目如二十四節氣、江南絲竹、古琴、抖空竹、太極拳、易筋經等;以及具有裝置效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剪紙、面人、盆景進行空間形象的植入等,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形式與內容的融合;
三是在上海45公里長的濱江岸線等一些新開辟的公共空間,再造一些小型的江南園林,為上海市民提供文化休閑的新生活方式,為上海新的公共空間創造出更加燦爛的審美意境和文化氛圍。
作者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處(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