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惠州建設森林公園的成效。近3年來,惠州累計投入約53億元,建成縣、鎮級森林公園49個。森林進城改變了城里百姓的生活環境,公園下鄉重塑了鄉村的生態系統。
《惠州市低碳生態規劃(2014-2030年)》(以下簡稱惠州碳規)提出,構建森林生態網絡,增強碳匯能力,爭取到2020年和2030年,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62%、62.5%。
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保持了生態底色。記者調查發現,惠州力推植樹造林、節能減排、污染整治。惠州多舉措發力環境監管和生態保護的背后,一方面是通過碳規嚴守生態底線,強化紅線意識;另一方面是強化規劃引領,通過碳規把綠色生態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土地利用等規劃的修訂編制中,形成綠色城鄉發展格局和綠色產業體系。
南方日報記者周歡謝慶裕
按兩級管制區施行分區管制
要守護綠水青山,首先要強化底線思維。
惠州碳規提出,劃定市域生態控制線,將惠州市自然山林、水體、濕地等重要自然生態空間劃入生態控制線,根據《廣東省城市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指引》,結合惠州市實際,生態控制線劃定比例達到土地總面積的65%以上。生態控制線范圍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活動按一級管制區、二級管制區的要求,施行嚴格的分區管制。
為了保障落實,惠州碳規還要求出臺生態控制線管理辦法。以基本生態控制線管控為主要內容,采用地方政府規章的形式,出臺《惠州市生態控制線管理辦法(規定)》,確立生態控制線的法律地位,納入生態保護的整體制度框架。
劃定生態紅線,惠州相關方面已經在行動。例如,《廣東惠州環大亞灣新區低碳生態專項規劃(2014—2030年)》明確,環大亞灣新區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的比例為59.33%,以保護生態系統,保障區域生態安全,防止城市建設無序蔓延。
同時,惠州市級層面的生態控制線也正在醞釀中,并自我“施壓”提高生態保護標準。根據前不久剛通過專家組論證的《惠州市生態控制線劃定工作方案》,惠州計劃將生態控制線的比例劃定在65%左右,比省住建廳2014年6月印發的《廣東省城市生態控制線規定工作指引》中要求的60%的標準更高。
在碳規的嚴格要求下,雖然目前生態控制線尚未完全劃定,但紅線的觀念已經在項目準入過程中以負面清單的形式樹立起來。
惠州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指出,想在惠城區的江北等6個街道投資化學原料項目的企業要“吃閉門羹”了,因為被列入準入的負面清單的已停止新項目上馬。
數據顯示,2014年惠州全市成功清退34家重污染企業,淘汰比例超過10%;單位GDP能耗2011—2014年4年間累計下降14.99%,提升了生態質量,保持了城市的生態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