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南華山,光禿禿的,被羊踩出密密的小道;2002年以后就不一樣了,冰草等野草已厚厚地覆蓋了山坡,不見一塊裸露黃土,一幅山地草原的美景。”
“這是10年前的山溝,只有草,整個山顯得瘦瘦的。2008年開始在山底、山腰墑情好的地方栽常青樹,現在,云杉、油松等在山溝里密布,讓南華山豐滿了起來。”
記者通過攝影師馬德云的對比照片,清晰感受到海原縣南華山的變化。這個變遷背后的功臣,正是三北防護林體系。
1978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啟動。這條“綠色長城”橫跨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守護著這片土地,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奮斗與夢想。
借力三北工程,寧夏全境生態建設步伐加快
提起沙塵暴,在騰格里沙漠邊緣的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長流水村村民心里,都有一本賬。過去,每到冬季、春季,呼嘯而來的西北風裹攜著沙塵鋪天蓋地。一場風沙過后,家家戶戶必做的事就是從院子往外鏟掃沙子,嚴重時,村道上的積沙堵得院門都難以打開。
位于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鹽池縣,1978年被國家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重點縣。1983年普查數據顯示,彼時鹽池縣沙化面積53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1%,全縣有75%的人口和耕地在沙區。青山鄉二道湖村的村民曾親眼看著“大片大片的綠色從羊蹄下漸漸消失”。
在長流水村和二道湖村村民一籌莫展之時,一場大規模修復生態的攻堅戰開始了。肆虐的黃沙被草方格制服,種上沙生灌木,再適時播撒草籽。村民們主動領草籽配合政府治沙。草種了死、死了種,一年又一年……
三北防護林建設對鹽池縣和沙坡頭區生態環境的重建、恢復和改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終于,消失的綠色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沙進人退”逐漸變成“綠進沙退”。目前,鹽池縣林木覆蓋率、植被覆蓋率分別達到31%和70%。包蘭鐵路沙坡頭段兩側則成功筑起一條長60公里、寬500米的防風固沙體系,成為全球矚目的環境保護成果。
不只是鹽池和沙坡頭,借力三北工程,寧夏全境生態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彭陽把每條小流域既作為一個完整的水土治理單元,又作為一個經濟開發單元,實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走在每一條流域的崎嶇小徑上,爬上流域的每一座山頭,呈現在視野里的,是一層層盤山環繞的林帶和梯田、密密麻麻的魚鱗坑、漫山遍野的山桃和山杏,如詩如畫,賞心悅目。
在固原市原州區,上世紀90年代黃風土霧的天氣一去不返,昔日干涸的溝壑再現溪流,一些在秦嶺大關山一帶活動的鬣羚、大麻鳽、白鷺相繼出現在這里,而區域內野豬、金錢豹、梅花鹿、紅狐貍時常出沒,出現了久違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局面。
有了綠色,就有了產業發展和增收致富的希望
“三北工程實施前,全區林業生產總值0.15億元,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1.15%。三北工程實施以來,全區林業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至5.4%。”寧夏退耕還林與三北站相關負責人作了數據對比。
有了綠色,就有了產業發展和增收致富的希望。
“目前,固原市發展特色經濟林36.4萬畝,果農大戶年收入達8000元。”固原市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說,為了實現三北工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與農民增收致富的“雙贏”,各縣區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和氣候特點,加快培育林業主導產業。隆德縣將林下中藥材作為全縣支柱產業,建成中藥材資源保護區10萬畝,林藥間作8萬畝,打造出了隆德縣“西北道地中藥材”品牌,年產值9000多萬元。涇源縣注重育苗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著力提升苗木產業質量,申請注冊了“六盤山苗木”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增強了苗木產業的品牌效應,帶動固原全市發展育苗規模31.4萬畝,年產值5.47億元。
在鹽池,檸條不僅能治沙,還是牛羊的上好飼草。目前,全縣累計種植以檸條為主的灌木林265萬畝,并利用豐富的檸條資源,大力發展檸條轉飼加工,先后建成飼草配送中心7個,檸條飼草加工廠8個,輻射帶動加工點106個,每年為畜牧業提供飼草40多萬噸,為當地農民直接增加收入400余萬元,為加工企業提供經濟效益800萬元左右,推進沙產業和灘羊產業攜手并進。
經濟效益體現在產業里,也體現在百姓的收入里。
據不完全統計,近40年來,海原縣三北工程建設投工投勞10萬余人次,直接創收1000萬元,形成了“千軍萬馬造林,家家戶戶植樹”的喜人局面。同時,三北工程區生態旅游業和相應產業的興起,為農民群眾創造了新的就業渠道。
寧夏大地上的“三北精神”
三北工程建設40年來的成就,離不開三北人民的力量。以王有德為代表的一大批模范人物,鑄就了以“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為核心的三北精神,成為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強大精神動力。
王有德是“綠色長城獎章”的獲得者。簡述他的人生經歷,可以概括為:治沙、治沙、再治沙……幾十年的治沙,就是幾十年的寂寞。在荒無人煙的廣闊沙地,枯燥、單調、重復的工作,治沙英雄王有德用堅持來扛。
1985年,王有德被任命為靈武白芨灘林場場長。當時,全場將近200名職工,年均收入不足千元,三分之一的人要求調走。“要想治沙就要先治窮,留住人,把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實現防風治沙的目標。”
王有德向職工們作出了“三個不走”的承諾:全場的貸款不還清,我不走!困難職工住不上新房,我不走!眼前的沙漠不變成綠洲,我不走!
一只筐2元多、一個柳筢子3元多,如果辦個柳編廠,完全可以讓職工掙回一些“油鹽醬醋錢”。王有德靈機一動建起的柳編廠激活了沉睡的白芨灘,也讓職工們從一望無際的沙海中看到了希望。
時隔一年,王有德提出開發北沙窩,發展經濟林。面對職工們的質疑,王有德身先士卒、帶頭苦干,白天和職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樹苗,夜晚點著煤油燈規劃第二天的工作。
在王有德帶領下,林場職工以每年治沙造林2萬畝到3萬畝的速度,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筑起了一道東西長47公里、南北寬38公里的綠色屏障。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這是王有德的人生夢想。美麗中國有太多太多這樣的追夢人。
將“一棵樹”變成一片林的全國“三八”綠化標兵白春蘭、培育澆灌了10萬畝針葉林的全國勞模吳志勝、30多年跪著植樹造林700多畝的全國綠化祖國突擊手李志遠……
越來越多的現代“愚公”,把治沙和種樹當做一種信仰。這些平凡的勞動者,數十年埋頭苦干,不離不棄。
半個多世紀,中國人的創造力和堅忍,就這樣在三北的土地上傳承。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綜合評價報告》顯示,三北工程40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現在的13.02%,累計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沙化草原1000多萬公頃,工程區年均沙塵暴日數從6.8天下降為2.4天。
“這是10年前的山溝,只有草,整個山顯得瘦瘦的。2008年開始在山底、山腰墑情好的地方栽常青樹,現在,云杉、油松等在山溝里密布,讓南華山豐滿了起來。”
記者通過攝影師馬德云的對比照片,清晰感受到海原縣南華山的變化。這個變遷背后的功臣,正是三北防護林體系。
1978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啟動。這條“綠色長城”橫跨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守護著這片土地,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奮斗與夢想。
借力三北工程,寧夏全境生態建設步伐加快
提起沙塵暴,在騰格里沙漠邊緣的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長流水村村民心里,都有一本賬。過去,每到冬季、春季,呼嘯而來的西北風裹攜著沙塵鋪天蓋地。一場風沙過后,家家戶戶必做的事就是從院子往外鏟掃沙子,嚴重時,村道上的積沙堵得院門都難以打開。
位于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鹽池縣,1978年被國家列為三北防護林體系重點縣。1983年普查數據顯示,彼時鹽池縣沙化面積53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1%,全縣有75%的人口和耕地在沙區。青山鄉二道湖村的村民曾親眼看著“大片大片的綠色從羊蹄下漸漸消失”。
在長流水村和二道湖村村民一籌莫展之時,一場大規模修復生態的攻堅戰開始了。肆虐的黃沙被草方格制服,種上沙生灌木,再適時播撒草籽。村民們主動領草籽配合政府治沙。草種了死、死了種,一年又一年……
三北防護林建設對鹽池縣和沙坡頭區生態環境的重建、恢復和改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終于,消失的綠色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沙進人退”逐漸變成“綠進沙退”。目前,鹽池縣林木覆蓋率、植被覆蓋率分別達到31%和70%。包蘭鐵路沙坡頭段兩側則成功筑起一條長60公里、寬500米的防風固沙體系,成為全球矚目的環境保護成果。
不只是鹽池和沙坡頭,借力三北工程,寧夏全境生態建設步伐明顯加快。
彭陽把每條小流域既作為一個完整的水土治理單元,又作為一個經濟開發單元,實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走在每一條流域的崎嶇小徑上,爬上流域的每一座山頭,呈現在視野里的,是一層層盤山環繞的林帶和梯田、密密麻麻的魚鱗坑、漫山遍野的山桃和山杏,如詩如畫,賞心悅目。
在固原市原州區,上世紀90年代黃風土霧的天氣一去不返,昔日干涸的溝壑再現溪流,一些在秦嶺大關山一帶活動的鬣羚、大麻鳽、白鷺相繼出現在這里,而區域內野豬、金錢豹、梅花鹿、紅狐貍時常出沒,出現了久違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局面。
有了綠色,就有了產業發展和增收致富的希望
“三北工程實施前,全區林業生產總值0.15億元,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1.15%。三北工程實施以來,全區林業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至5.4%。”寧夏退耕還林與三北站相關負責人作了數據對比。
有了綠色,就有了產業發展和增收致富的希望。
“目前,固原市發展特色經濟林36.4萬畝,果農大戶年收入達8000元。”固原市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說,為了實現三北工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與農民增收致富的“雙贏”,各縣區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和氣候特點,加快培育林業主導產業。隆德縣將林下中藥材作為全縣支柱產業,建成中藥材資源保護區10萬畝,林藥間作8萬畝,打造出了隆德縣“西北道地中藥材”品牌,年產值9000多萬元。涇源縣注重育苗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著力提升苗木產業質量,申請注冊了“六盤山苗木”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增強了苗木產業的品牌效應,帶動固原全市發展育苗規模31.4萬畝,年產值5.47億元。
在鹽池,檸條不僅能治沙,還是牛羊的上好飼草。目前,全縣累計種植以檸條為主的灌木林265萬畝,并利用豐富的檸條資源,大力發展檸條轉飼加工,先后建成飼草配送中心7個,檸條飼草加工廠8個,輻射帶動加工點106個,每年為畜牧業提供飼草40多萬噸,為當地農民直接增加收入400余萬元,為加工企業提供經濟效益800萬元左右,推進沙產業和灘羊產業攜手并進。
經濟效益體現在產業里,也體現在百姓的收入里。
據不完全統計,近40年來,海原縣三北工程建設投工投勞10萬余人次,直接創收1000萬元,形成了“千軍萬馬造林,家家戶戶植樹”的喜人局面。同時,三北工程區生態旅游業和相應產業的興起,為農民群眾創造了新的就業渠道。
寧夏大地上的“三北精神”
三北工程建設40年來的成就,離不開三北人民的力量。以王有德為代表的一大批模范人物,鑄就了以“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為核心的三北精神,成為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強大精神動力。
王有德是“綠色長城獎章”的獲得者。簡述他的人生經歷,可以概括為:治沙、治沙、再治沙……幾十年的治沙,就是幾十年的寂寞。在荒無人煙的廣闊沙地,枯燥、單調、重復的工作,治沙英雄王有德用堅持來扛。
1985年,王有德被任命為靈武白芨灘林場場長。當時,全場將近200名職工,年均收入不足千元,三分之一的人要求調走。“要想治沙就要先治窮,留住人,把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實現防風治沙的目標。”
王有德向職工們作出了“三個不走”的承諾:全場的貸款不還清,我不走!困難職工住不上新房,我不走!眼前的沙漠不變成綠洲,我不走!
一只筐2元多、一個柳筢子3元多,如果辦個柳編廠,完全可以讓職工掙回一些“油鹽醬醋錢”。王有德靈機一動建起的柳編廠激活了沉睡的白芨灘,也讓職工們從一望無際的沙海中看到了希望。
時隔一年,王有德提出開發北沙窩,發展經濟林。面對職工們的質疑,王有德身先士卒、帶頭苦干,白天和職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樹苗,夜晚點著煤油燈規劃第二天的工作。
在王有德帶領下,林場職工以每年治沙造林2萬畝到3萬畝的速度,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筑起了一道東西長47公里、南北寬38公里的綠色屏障。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這是王有德的人生夢想。美麗中國有太多太多這樣的追夢人。
將“一棵樹”變成一片林的全國“三八”綠化標兵白春蘭、培育澆灌了10萬畝針葉林的全國勞模吳志勝、30多年跪著植樹造林700多畝的全國綠化祖國突擊手李志遠……
越來越多的現代“愚公”,把治沙和種樹當做一種信仰。這些平凡的勞動者,數十年埋頭苦干,不離不棄。
半個多世紀,中國人的創造力和堅忍,就這樣在三北的土地上傳承。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綜合評價報告》顯示,三北工程40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現在的13.02%,累計治理沙化土地30多萬平方公里,保護和恢復沙化草原1000多萬公頃,工程區年均沙塵暴日數從6.8天下降為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