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廣西:綠滿千山萬水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2-10  來源:廣西日報  作者:陳靜  
      .
            廣西著力營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讓荒山披上綠裝。圖為藤縣嶺景鎮鹿伏嶺千畝有機茶園風光 李偉明 歐偉文攝

            江山萬里如畫,八桂滿目皆春。

            森林覆蓋率62.31%,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1.5%,城市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9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行走在八桂大地,但見江河奔涌、綠樹成林、魚翔淺底、百鳥翩躚,一幅壯美的生態畫卷動人心魄。

            本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廣西著力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營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制度先行守護碧水青山

            “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這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生態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對廣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期待與要求。

            “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這不僅是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在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所強調的,也是全區各族人民的共識。

            夯實基礎,制度先行。環境保護條例、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出臺,讓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

            廣西先后兩次修訂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構建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和“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耕地保護責任網絡體系。“十二五”以來,全區獲批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比例從50%下降至42%,已批準建設項目用地全部實現“先補后占、占一補一”,落實補充耕地5.87萬公頃。2017年,廣西共驗收確認新增耕地3.4萬公頃,牢牢守住436.4萬公頃耕地紅線。

            最近通過審核的《廣西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將6.27萬余平方公里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占全區管轄面積的25.68%,在貫徹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制度、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17年底,《廣西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獲批復,首條生態紅線制度聚焦海洋生態保護。《方案》劃分兩類禁止類紅線區和8類限制類紅線區共54個。將來,大陸自然岸線(灘)保有率不低于35%;廣西海島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85%;海洋生態紅線區面積占廣西管轄海域面積的比例不低于35%。

            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河長湖長體系全面建立,各級黨政主要領導任總河長,實行“雙總河長制”,全區落實各級總河長2710名,各級河長2.58萬多名、湖長94名,“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江河湖庫管理保護目標越來越近。

            林長制也接踵而來。今年4月,自治區林長制試點方案出臺。容縣作為首批試點單位,正在建立以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履行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責任為主體的“林長制”工作體系,全面構建森林資源保護新機制。

            2017年,廣西全面停止國有林場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曾經的伐木工人轉變為今天的森林守護者。

            背水一戰攻堅污染防治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誓言鏗鏘有力。

            劍指污染,雷霆出擊。制定大氣污染防治百日攻堅行動方案,狠抓重污染天氣應對;強化工業污染物綜合治理;推廣糖廠蔗渣燃料鍋爐清潔燃燒和煙氣污染控制新技術;管好城市揚塵污染。

            整治南流江、九洲江等重點流域;推進全區142個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治理城市黑臭水體。

            各市建立疑似污染地塊名單,開展農用地分類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增強危險廢物處置能力。

            砥礪奮進,碩果累累。今年1-9月,全區14個城市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1.5%,同比升高0.1個百分點;52個考核斷面中,滿足或優于水質考核目標的斷面50個,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6.2%;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監測優良點位達84.1%,比2017年同期上升6.9個百分點。

            “廣西的綠色植保防控技術走在世界前列。”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植保公約秘書處秘書長夏敬源評價說。通過實施“萬家燈火”“綠色防控集成創新(農藥零增長行動)示范”等項目,創新集成一批農藥減量、綠色防控技術模式(規程),廣西果菜茶綠色生產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成效日顯。今年以來,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達4621.29萬畝次,比2014年增長34.22%,農藥使用量比2014年減少18.96%。

            “每年酷暑時潮位最低,是搶種紅樹林的最佳時節,也是最苦的時候。”防城港當地林業站老站長楊福榮說。紅樹林成活率很低,能活到第三年的不足三成。隔年還要補苗加固,得補上四五輪苗才最終成林。

            通過如此艱苦的修復,防城港市的紅樹林面積,從2008年的1274公頃增加到現在的3000公頃。在全球紅樹林面積比歷史高值銳減2/3的情況下,本世紀以來廣西紅樹林面積穩中有增,繼續保持全國第二位,其中天然林面積穩居全國第一位。

            今年上半年,全區植樹造林共完成295.8萬畝,占計劃任務的105.6%,半年就干完了一年的活。

            綠色發展品嘗雙贏果實

            每年有機稻畝產500公斤,田螺2000公斤,泥鰍400公斤。水稻有兩次收成,田螺和泥鰍有多次收成。根據測算,平均每畝產值可達1.85萬元以上。梧州市萬秀區城東鎮思扶村太安組泰安聯創生態種養基地的種植效益,遠高于傳統單作種植。

            根據各地的成功案例和先進典型,廣西農業部門總結創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季稻+再生稻+魚”等十大稻田綜合種養模式。2017年,對十大模式示范基地中的16個企業或合作社進行測產,稻田平均畝產水稻439公斤、產值2985元,畝產水產品116公斤、產值4872元,合計畝產值7857元,比水稻單作畝產值增加6116元,產值提高近4.5倍。不僅如此,還能減少68%的農藥使用量和24%的化肥使用量,生態經濟雙豐收。

            2012年以來,我區石漠化治理累計完成營造林392萬畝,給一座座荒山披上“綠衣”,讓一戶戶農民擺脫貧困,是“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生動實踐。

            消費者購置新能源汽車產品按國家標準的20%給予補貼,停車費減半。今年9月,廣西出臺措施,對生產新車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給予獎勵,對消費者予以補貼。

            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的浪潮下,柳州、貴港等地紛紛建立新能源汽車基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園。

            今年前三季度,全區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增長1.08倍,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6倍,高耗能制造業投資同比下降0.7%。

            具有廣西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且看今朝。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