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化區內看西寧 資料圖片
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決定綠化西寧南北兩山。第一批扛起工具“上山”的南北山綠化人,面對著大片荒山,用點滴行動開啟了高原綠色實踐,寒旱地帶的綠色奇跡從這時開始孕育。
2018年,當你站在北山美麗園眺望今日的西寧,她早已變成了一個被“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充滿生機的活力之城。而這背后,是依然堅持守護南北山這抹高原綠的南北山綠化人。
“緣起”南北山,西寧這座古城,重新煥發了“綠”動的青春。
在南北山上,有一位老人
4月6日,由西寧市文化廣播電視局指導、西寧市藝術劇院精心打造的大型秦腔現代戲《尕布龍》,亮相南京保利劇院,開始了2018年的全國巡演。
該劇的第三章節“搞綠化”,講述了尕布龍傾身南北山綠化的事跡。多年以來,發生在南北山綠化中的點點滴滴也隨著這位老黨員的感人故事走進了人們的心中。尕布龍精神中,有一部分來自山上,又深深扎根在了每個人的心中,這就是“南北山精神”。
解放初期的西寧,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城市。受高原干旱高寒的地理氣候等因素制約,這里栽活一棵樹,比低海拔地區困難數倍,造林綠化舉步維艱、進程緩慢,森林植被的增加主要通過管護和封育措施實現自然恢復,全市森林覆蓋率只有12%左右。
1989年,在相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嚴峻生態環境的倒逼下,西寧市開啟了生態治理和綠色發展的實踐。當時全省全年財政收入只有6億余元的青海,“擠”出了1350萬元用于綠化工程。3年后,一位倔強的青海“老漢”擔任了西寧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他就是尕布龍。這位曾歷任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務的66歲老人,戴上草帽、扛起鋤頭,成為了南北山綠化的“大隊長”。

秋季造林 資料圖片
尕布龍曾站在北山的一處山坡上說:“你很難想象這山干到了什么程度!其他地方,只要你往地下挖,總會挖到濕土層。可是在這里,你越往下挖越干,見不到一點濕氣。一開始,我還不信,換了不少地方反復驗證,結果,所有的地方都一樣。”
這樣的地方真的能變綠嗎?尕布龍認為可以,而且一鋤頭一鋤頭的開干了,而這一干就是18年。
“不長草”的大山成為了他的家。伴著太陽初升挖樹坑、種樹苗,頂著正午烈日與工人們吃饃饃、喝茶水,夕陽西下方才帶月荷鋤歸……這位老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南北山綠化人作出了表率,立起了標桿。
但綠化光靠著一股子沖勁不行,還需要動腦。西寧氣候干旱、土壤缺墑是造成綠化困難的主要原因。如何因地制宜開展綠化工作,尕布龍提出了“以水定林”的思路——第一年開展水利工程,第二年在此基礎上整體造林。
堅持不懈的意志,開拓創新的智慧,這位老人用他的“志”與“智”,讓西寧逐漸擁有了綠色。南北山二期工程于2002年正式開始實施,大南山生態綠色屏障工程于2005年正式啟動。到2014年,完成造林1.64萬公頃(24.57萬畝),其中成林面積為1.4萬公頃(20.93萬畝),區域森林覆蓋率由7.2%提高到79%。
直到2011年去世,尕布龍用18年光陰帶領南北山植樹造林0.25萬公頃(3.75萬畝),栽樹近3000萬株。他將3000多個日夜奉獻給了西寧南北山,也把全部心血獻給了南北山。他在各族干部群眾心中樹立起了“牧民省長”“人民省長”的精神豐碑,被中宣部授予了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尕布龍的精神,在每一次鐵鍬與泥土觸碰的瞬間你可以看到尕布龍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在每一滴清冽的水滴滲進泥土時得以深入,在每一棵樹上萌發的綠芽中得以升華。它在山間回蕩,如溪流般在每個綠化人的血液里流淌,帶著百川歸海的磅礴,深植于每個西寧人的認知里。
在南北山上,有一組隊員
1989年,來自西寧市湟中縣的謝成發與其他30余名植樹工一道,走進了西寧市城鄉規劃和建設管理局的綠化區,成為了第一批南北山綠化人。但他卻沒想到,這一干就是29年。
同一時期,一個叫魏民勞的陜西小伙背上行囊來到青海當兵。初見西寧,他感覺到的是絕望:“天呀,這里太干了!連多余的話都不愛說,不僅為了避免嘴里的干澀,也防止吸入突然揚起的沙塵。”2003年,這個“兵娃子”退伍后,幾經輾轉最后被西寧市城鄉規劃和建設管理局任命為綠化區的負責人。從此他與謝成發結緣,在南北山上傾身綠化15載,硬是把自己從一個汽車兵培養成了種樹“專家”。
這片綠化區位于南山一處相對平緩的山坡,如今已經蒼松翠柏、綠意盎然。但謝成發回憶剛剛來到這里時的情景卻總會長嘆一口氣:“那時這里是一片荒山,只能看見稀少的黑刺。剛上山時,我們大規模種植的是黑刺等灌木。”而那時他們面對的困難并不少,有羊腦石擋路,更有鹽堿等土壤問題橫亙于眼前。
而老魏則帶著陜西口音向我們介紹道:“我來的前五年,主要種植灌木。那時候每天五點起床就開始到山上干活。灌溉條件不好,我們與周圍其他三個綠化區合用一個灌溉用水蓄水池,只能錯峰灌溉。那時候我們被分到夜間灌溉,為了保證存活率,大家就頂著夜色完成灌溉任務。那可以說是最難的五年。”
2015年,這位“專家”退休了,但是帶著對大山的不舍,帶著對那些“樹娃娃”的眷戀,他毅然決然地選擇留下,繼續自己的綠化事業。這三年間,他將自己的補貼全部用于補貼植樹工人的勞動保護用品;這三年間,他的身上又多出了幾處大山留給他的傷痕;這三年間,他車內的膏藥味變得越來越濃重。
中午時分,老魏和謝成發等工人一同坐在山間的空地上,一邊嚼著從住處帶來的饃饃,一邊說道:“最近五年,我們重點進行林分改造,逐漸用針葉樹和闊葉樹代替灌木,并進行低效林改造。十五年間,基礎設施逐漸改善,我們可用的樹種也在逐漸增多,而樹木存活率更是從87%增加到了如今的99%。
老魏站在山間道路上,望著一棵棵挺拔的青楊與蒼翠的油松說道:“這種樹啊,就像養孩子,只有用心才能長得好。因為用心,人和樹之間的感情啊,就會格外深。”順著老魏的目光望去,透過樹葉間斑駁的縫隙,看見的是日漸美麗的西寧。
其實,不知道有多少像老魏一樣的綠化人,放棄了“功成身退”的契機,退休后繼續堅守在南北山綠化的一線。就像老魏說的:“對這山有感情啊,都是在自己和工友們的努力下,看著它一天天綠起來的。我熟悉這山的脾氣,了解這些樹的特性,就留在山上再干上幾年。等實在干不動了,再下山……”
返程離開綠化區時,與一只啄木鳥不期而遇。啄木鳥悠閑地再車前飛著,與我們一同伴著山間美景前行,全然沒有飛走的打算。老魏望向啄木鳥,笑得像個孩子:“樹長得好了,鳥也都來了。他們好像能夠讀懂我們的世界,只要有綠化隊以外的人來山里,他們就會來給我‘帶帶路’。”
近兩年,老魏的戰友陸續回到西寧探望。他義不容辭地做起了“導游”,帶著戰友認識一個新西寧,也見見傾注了他心血的綠化區。戰友說:“想不到,西寧已經綠意盎然了。再也不是原來那個漫天沙塵、口干舌燥的西寧了。”戰友也羨慕他,那100公頃(1500畝)的綠化成就。
是啊,沒有人比他們能驕傲于南北山綠化的成就了。因為他們看著南北山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帶著隨時迸發的朝氣;是啊,最熟悉那山上一草一木的是他們,因為每一個植物的莖葉間都流淌著他們的汗水;是啊,最愛這大山的也是他們,因為這里是他們奮戰多年的戰場,也是他們長期堅守的“家”。他們會站在山上凝望日新月異的西寧,他們將精力、汗水還有美好的年華,獻給那一棵棵樹木、一道道山梁,只因他們希望自己守護的城市可以更加美好。
2015年,總面積1.8萬公頃(27萬畝)的南北山綠化三期工程正式啟動,并計劃于今年年底提前兩年全面完成規劃造林任務,南北山造林總面積達到3.44萬公頃(51.6萬畝)。29載的努力,南北山已經成為了西寧市的“蓄洪池”“滯塵器”。
南北山綠化人的汗水與努力,終為西寧帶來日益優質的環境,還有驚艷全國的成就。
在南北山上,有一群“造綠”者
“南北山綠化的初期,我們可種的樹種大多數為沙棘、刺玫等灌木,后來開始種植云杉、油松、圓柏、青楊等喬木,到現在樹種變得更加豐富了。不僅可以種植河北楊,就是蘋果樹、梨樹、海棠樹等小喬木也陸續試種成功。這說明,隨著綠化的不斷推進,西寧的氣候條件逐漸改善,因此,可生存的樹種也逐漸增多了。”西寧市林業局副局長王志帶著一絲驕傲說道。
郭祥世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南北山三期工程的一位植樹工人,說起綠化他總會帶著些許驕傲:“我今年已經67歲了,植樹已有3年的時間啦!別看我是莊稼漢,但是種樹還算是‘一把好手’。我種的樹成活率都很高,大概有95%左右呢。現在看見我種的樹越長越好,我特別高興。”
“造林工作不是靠嘴說,也不是照本宣科的事,必須要自己去實干,手要動起來,眼要看到每一個細節,腳步要走遍造林的每一塊土地,只有完全的掌握了造林地的實際情況,才知道怎么能最快最有效的完成栽植任務。”大南山綠化組組長鄭壽明的感慨更多些:“每當看到刮大風的時候,新栽的小樹苗搖曳不定,我就生怕會被大風刮斷樹枝,我們林業人最害怕樹林失火,要是看到著火,就像是點著了自家的房子一樣難受。”
這些南北山綠化人樸實而堅定的話語,卻總會在不經意間激發人們的淚點,只因為他們身上那艱苦奮斗、勇于拼搏的精神。沒有水利設施,他們便募集資金一段一段地將水管鋪上大山,浸潤腳下的大地;沒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們就用開水、饃饃填飽自己的腸胃、在簡陋的住所守護大山;冬灌艱辛,他們就在寒冬的山間行走,將“生命之水”澆灌在代表希望的樹木根部……人們說,在物質條件逐漸豐富的今天,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日益“罕見”。怎知,南北山的綠化人,憑借著他們身上的這股子精神,扎根南北山、喚醒南北山,也重塑了南北山。
近30年間,西寧的南北山上建成了由62座泵站、2000公里管道、570座蓄水池組成的林灌網絡系統,修建了251公里林區道路和128處瞭望臺、檢查站、管護房等基礎設施,篩選出適生性較強的造林樹種14種,適宜大南山的樹種配置模式20種,形成了以鄉土針葉樹為主、喬灌結合、針闊混交的森林生態系統,形成了省市兩級指揮部辦公室主導,168個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駐軍、武警部隊和部分個體參與分片承包,劃分117個綠化承包責任區的綠化責任體系,探索出一套高寒干旱地區荒山造林的成功模式。
2017年8月15日和16日,《人民日報》在一二版顯著位置連續報道了西寧南北山綠化的實踐經驗。報道發出后,在省內外產生強烈的反響,南北山綠化,真正成為了青海生態建設工作中最靚麗的名片,成為青藏高原國土綠化史上濃墨重彩的精彩實踐。
2018年8月26日至28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西寧召開了全國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現場會議,實地考察參觀了青海省西寧市南北兩山綠化等國土綠化工程。
南北山綠化工程,為西寧這座西北城市帶來的巨變,驚艷了全國。但對于南北山綠化人來說,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努力驚艷了西寧人的生活,讓西寧這座西北古城充滿了“綠”動的生機與活力。
“作為一名普通的西寧市市民,我很驚訝于西寧這些年的變化。因為南北山綠化,西寧的氣候越來越宜人,空氣越來越濕潤清新。我覺得這是西寧人最大的驕傲,也是西寧人對生態保護工作不可抹去的貢獻。”西寧市行政審批局局長柴祿泮的話,道出了眾多西寧人的心聲。
“每一年的暑假回家,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西寧的變化。不僅空氣越來越濕潤,風沙也幾乎不見了。更重要的是,我的家鄉因為綠化越來越美,越來越精致了。從前,很多人希望通過讀書走出青海,而我愿意在大學里充實自我然后回到西寧。”正在山東大學讀書的李瑩說到家鄉的變化,顯得格外激動。
“曾經,我們羨慕外面蒼竹翠柏的世界;現在我們西寧也擁有綠意盎然的青山了。我想每個西寧人都知道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也都應該盡自己的一分力量參與其中。我相信,未來的西寧會越來越好。”作為一名網絡編輯,從外地毅然辭職回到家鄉的唐艷艷說道。
每一個西寧人,都在感慨西寧的漸變的;每個西寧人,都看到南北山在近30載光陰里的綠色變遷。西寧的變化,生根于在一鍬又一鍬鏟出的泥土中,成長在一棵又一棵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如約吐綠的樹木間,成就于一個又一個林業人質樸的努力和純粹的情感里……是南北山上綠葉掩映的光陰故事,成就了西寧這座古城新的生機。
因為這成功來之不易,所以讓人倍感憐惜;因為這成功難能可貴,所以需要倍加珍惜;因為這成功可為鏡鑒,固謂功成。
這是西寧南北山,包圍了西寧也孕育了西寧;這是揮灑著數萬人汗水、寄托著無數人希望的南北綠化人,用29載光陰,送給西寧一個“律動”的青春——綠意盎然、動感無限、青春洋溢、活力十足;這是披上綠衣的南北山,伴著昂首闊步的西寧,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