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彰武縣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全縣糧食產量達13.8億公斤,是三北工程實施前的5倍。彰武人知道 ,三北工程作出了巨大貢獻。
彰武縣位于科爾沁沙地南緣。過去,彰武縣總面積546.2萬畝,沙化面積卻達524.2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96%,是遼寧省最大的風沙區,每年約40%-70%的農田遭受風剝沙壓,糧食畝產不足百斤。肆虐的風沙不僅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在季風的作用下,沙塵每年還以驚人的速度向東南擴展,僅需1個多小時就可抵達沈陽,直接威脅著遼西北乃至遼寧中部城市群的生態環境及國土安全。
三北工程實施后,彰武林業用地面積從78萬畝增加到20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4.2%提高至34.5%,風速降低至每秒1.9米,年均揚沙天氣減少至9天,森林三大效益估算價值超100億元。大田作物播期比過去提前20天,原來不能播種的生長期較長的作物,現在可實施播種,年增產糧食11億公斤。林草間作面積已增加近25萬畝,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牛、羊、豬飼養量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4.1萬只增加到451萬只。
生態逆襲、糧食豐產、畜牧業發展,折射出三北工程實施喜人的成果。三北工程實施后,彰武從深化林業體制、投資機制、造林形式的變革入手,變過去的以國家、集體造林和投入為主,為目前的以個人造林和投入為主,實行承包、聯合、股份合作、租賃、拍賣、轉讓等各種經營方式和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營體制。彰武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林業發展的17條優惠政策》《彰武縣植樹造林獎勵辦法》,調動廣大群眾防沙治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縣先后涌現典型治沙造林大戶136戶,其中,個人累計治沙造林面積達72.3萬畝,個人累計造林投入資金達2.2億元。
為改變以往造林不見林、林相殘缺不全的局面,彰武引進優良品種和提純復壯鄉土樹種,通過機械抗旱造林、地膜覆蓋技術、客土增施草炭技術、“三大一深”造林技術等科學治沙造林技術,將造林成活率提高了9.3個百分點。
為確保在大旱之年提高全縣治沙造林的成活率,每年春季造林期間,縣鄉林業部門都對造林設計,整地、挖坑、栽植等工作進行檢查驗收,嚴把苗木質量關、浸泡苗木關,整地挖坑關、現場栽植關、抗旱澆水關。
伴隨著成果的日益突顯,鞏固三北工程成果成為新的命題。彰武通過工程圍封和生物圍封相結合,實施圍封治理工程,通過建立專業的管護隊伍加強對封禁范圍生態脆弱區的管護,認真落實《防沙治沙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規,實現依法治沙,依法管林。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彰武同步優化林業產業,加大商品林、工業原料林和特色經濟林建設力度,促進了林產品加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林木種苗繁育、林下種植等林產業蓬勃發展。目前,全縣林業產業年收益超過2000萬元。如今,以章古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山臺省級森林公園、那木斯萊濕地和大清溝旅游風景區為主線的森林旅游業已納入發展規劃,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彰武縣位于科爾沁沙地南緣。過去,彰武縣總面積546.2萬畝,沙化面積卻達524.2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96%,是遼寧省最大的風沙區,每年約40%-70%的農田遭受風剝沙壓,糧食畝產不足百斤。肆虐的風沙不僅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在季風的作用下,沙塵每年還以驚人的速度向東南擴展,僅需1個多小時就可抵達沈陽,直接威脅著遼西北乃至遼寧中部城市群的生態環境及國土安全。
三北工程實施后,彰武林業用地面積從78萬畝增加到20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4.2%提高至34.5%,風速降低至每秒1.9米,年均揚沙天氣減少至9天,森林三大效益估算價值超100億元。大田作物播期比過去提前20天,原來不能播種的生長期較長的作物,現在可實施播種,年增產糧食11億公斤。林草間作面積已增加近25萬畝,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牛、羊、豬飼養量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4.1萬只增加到451萬只。
生態逆襲、糧食豐產、畜牧業發展,折射出三北工程實施喜人的成果。三北工程實施后,彰武從深化林業體制、投資機制、造林形式的變革入手,變過去的以國家、集體造林和投入為主,為目前的以個人造林和投入為主,實行承包、聯合、股份合作、租賃、拍賣、轉讓等各種經營方式和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營體制。彰武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林業發展的17條優惠政策》《彰武縣植樹造林獎勵辦法》,調動廣大群眾防沙治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縣先后涌現典型治沙造林大戶136戶,其中,個人累計治沙造林面積達72.3萬畝,個人累計造林投入資金達2.2億元。
為改變以往造林不見林、林相殘缺不全的局面,彰武引進優良品種和提純復壯鄉土樹種,通過機械抗旱造林、地膜覆蓋技術、客土增施草炭技術、“三大一深”造林技術等科學治沙造林技術,將造林成活率提高了9.3個百分點。
為確保在大旱之年提高全縣治沙造林的成活率,每年春季造林期間,縣鄉林業部門都對造林設計,整地、挖坑、栽植等工作進行檢查驗收,嚴把苗木質量關、浸泡苗木關,整地挖坑關、現場栽植關、抗旱澆水關。
伴隨著成果的日益突顯,鞏固三北工程成果成為新的命題。彰武通過工程圍封和生物圍封相結合,實施圍封治理工程,通過建立專業的管護隊伍加強對封禁范圍生態脆弱區的管護,認真落實《防沙治沙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規,實現依法治沙,依法管林。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彰武同步優化林業產業,加大商品林、工業原料林和特色經濟林建設力度,促進了林產品加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林木種苗繁育、林下種植等林產業蓬勃發展。目前,全縣林業產業年收益超過2000萬元。如今,以章古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山臺省級森林公園、那木斯萊濕地和大清溝旅游風景區為主線的森林旅游業已納入發展規劃,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