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八桂城鄉,處處綠意蔥蔥、生機盎然。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寧考察時指出,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這里既有廣西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優勢,更有全區人民的后天不懈努力!
1958年廣西森林覆蓋率23.22%,到20世紀80年代初森林覆蓋率僅為29%左右。改革開放以來,廣西開始大舉植樹造林,出臺并落實一系列政策措施,實施造林滅荒、綠化達標、“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等重大行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定不移地推動植樹造林工作,實施“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村屯綠化專項活動、“金山銀山”工程等,以綠色促發展,成就了今天的綠色壯鄉。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代接著一代“大種樹”
廣西地處我國北回歸線“綠帶”,林木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林木綜合生長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至3倍,非常適合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和利用。全區森林面積達2.22億畝;林地面積保有量超過2.4億畝,占全區國土面積的67.6%,是耕地面積的近4倍,人均林地面積超過4畝。
“廣西森林覆蓋率排在全國前列,外界總認為廣西自身的自然稟賦優越,光熱條件好、降雨量大。其實,全區的森林主要還是靠人力種出來的。”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黃顯陽說。目前,廣西人工林面積居全國第一位,基本上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造出來的。
進入上世紀80年代,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造林綠化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著一代干,換屆也不停造林步伐,出臺并落實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將之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目標責任。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廣西大力實施珠江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推進“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建設和“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村屯綠化專項活動,使植被生態質量持續好轉,譜寫“大美廣西”壯麗篇章。截至目前,廣西森林覆蓋率達62.31%,居全國前列。
得益于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河池市天峨縣喀斯特石漠化山區披上“綠裝”。2017年底,天峨縣森林覆蓋率達79.93%,土壤水源涵養能力大大增強。
自治區林業局國土綠化處處長黃周玲介紹,全區在開展“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活動的過程中,將“村屯綠化”列為三個專項活動之首加快推進。據統計,全區共完成自治區級綠化示范村屯建設任務10050個,占任務10000個的100.5%;一般村屯建設任務12.5萬個,完成率100%。活動累計投入資金21.22億元,其中,自治區補助資金15.75億元。全區共種植各類苗木2725萬株,新增綠化面積26萬多畝,完成14萬株古樹名木的普查和掛牌保護,全區村屯綠化基本實現全覆蓋,為農村全面建成小康和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全區林業部門將造林和管護有機統一,只做“加法”不做“減法”,堅持科學植樹造林,“久久為功”。大力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重要區域的樹種結構調整,實施人工純林改造試點項目,發展鄉土樹種、珍貴樹種和油茶、核桃、堅果等特色經濟林,培育大徑材、無節材和混交林,營造花化彩化森林。全區重點生態工程營造鄉土樹種、珍貴樹種、混交林比例從過去1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
近10年來,全區每年植樹造林穩定在350萬畝以上。鄉土樹種、珍貴樹種、經濟林樹種造林面積占造林總面積的60%以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9個。
廣西森林質量和生態效益日漸提升,全區森林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43萬億元,相當于2017年全區GDP的70.4%;森林植被碳儲量超過3.9億噸。據不完全測算,2016年全區森林植被和土壤年固碳量達5225.76萬噸,氧氣釋放量達12181.36萬噸;全區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基本上被森林所固定。
全民造綠“大會戰”——
愛綠植綠成為八桂新風尚
“來這里工作生活快10年了,我每年都參加植樹活動,能為我的第二故鄉增添一抹綠,感到非常自豪。”老家來自安徽的南寧市民葉歡告訴筆者,明年植樹節種樹,他還打算帶上自己的小孩一同參與。
動員全社會力量“大種樹”是廣西造林綠化的基本經驗。“2010年以來,廣西每年有約2500萬人次參加各種義務植樹活動,每年植樹近1億株,共計近8億株。”黃顯陽介紹,在村屯綠化活動中,村民群眾義務投工投勞參與其中,形成全民造綠的“大會戰”。
“盡管廣西是‘小財政’,但在造林綠化上一直舍得投入。”自治區林業局副局長陸志星說,上世紀90年代每畝人工造林補助15元,而近些年補助提高到500元以上。2011年至2014年實施“綠滿八桂”工程,自治區財政每年拿出4億元,加上市縣財政投入、造林業主及其他社會綠化資金投入,累計投入“綠滿八桂”工程建設資金90多億元;今年開始實施“金山銀山”工程,自治區財政每年拿出5億元。“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使造林綠化投入從主要靠政府轉變為主要靠社會,形成多元化投入長效機制。”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這一觀念在廣西深入人心,各地“愛綠、植綠、護綠”行為蔚然成風。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推進植樹造林常態化、長效化。部分地區探索推廣“互聯網+義務植樹”模式,設立“美麗西江·美麗北部灣”網絡植樹平臺;還有的地方鼓勵和支持適齡公民通過相應勞動量折算、開展撫育管理、捐贈綠化基金、認建認養樹木、古樹名木保護、參與綠化公益宣傳等方式履行植樹義務。
過去村民群眾離不開上山砍柴,毀了不少山林。上世紀80年代后廣西開始大力推廣沼氣池建設,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了,農村煮飯不再砍樹燒柴。自治區農村能源辦公室主任張健軍說,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405.6萬戶。據測算,廣西農村沼氣池年沼氣生產量約15.5億立方米,相當于替代120多萬噸標準煤,節約薪柴近500萬噸,保護森林面積近千萬畝。
“青山為基促發展”——
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大規模植樹造林使‘山清水秀生態美’成為廣西靚麗的‘金名片’,也為因地制宜發展林業、林產和林下經濟創造了條件,讓廣大農民收獲更多‘綠色福利’。”黃顯陽說,目前,廣西林下經濟已發展到5300多萬畝,約占森林總面積的1/4,相當于在林下開辟了幾乎同樣規模的耕地,惠及林農超過1500萬人。
近年來,全區林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4.1%,高出全國、全區年均增速10多個百分點。2017年全區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5226億元,位居全國第三。特別是全區的木材產量達到3059萬立方米,以占全國近5%的林地面積生產出超過全國40%以上的木材,有力保障了國家木材供應和安全。
造林綠化打造出的“綠水青山”為發展木材加工等第二產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2017年,全區人造板年產量達3700萬立方米,約占全國的1/8;培育了三威、高林、祥盛等全國知名品牌,造紙和木材加工產值近2000億元,穩定成為千億元產業,一舉成為全國重要的人造板生產基地。
林業產業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來源。全區集體林地面積占林地總面積的90%左右,是林農發展林業產業、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的主戰場。全區林產企業2.56萬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50多家、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60家、10億元以上的12家,有力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全區發展特色經濟林帶動600多萬林農種植油茶、200多萬林農種植核桃;林下經濟發展面積超過5300萬畝,惠及林農1500多萬人;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量和總消費近幾年增長了近10倍;各級現代特色林業示范區帶動林農增收近10億元;林業為農民年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廣西“八山一水一分田”,貧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大石山區,脫貧希望在林。全區林業部門支持貧困地區發展核桃、油茶、堅果、林下經濟等特色林業產業,是為貧困人口提供“長期糧票”的主要措施。
如今,全區54個貧困縣種植油茶面積達540萬畝、種植核桃面積達273萬畝。全區還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生態護林員選聘續聘力度,在59個重點縣選聘續聘護林員,推動實現“山上就業”,直接帶動10萬名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家門口脫貧”。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寧考察時指出,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這里既有廣西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優勢,更有全區人民的后天不懈努力!
1958年廣西森林覆蓋率23.22%,到20世紀80年代初森林覆蓋率僅為29%左右。改革開放以來,廣西開始大舉植樹造林,出臺并落實一系列政策措施,實施造林滅荒、綠化達標、“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等重大行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定不移地推動植樹造林工作,實施“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村屯綠化專項活動、“金山銀山”工程等,以綠色促發展,成就了今天的綠色壯鄉。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代接著一代“大種樹”
廣西地處我國北回歸線“綠帶”,林木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林木綜合生長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至3倍,非常適合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和利用。全區森林面積達2.22億畝;林地面積保有量超過2.4億畝,占全區國土面積的67.6%,是耕地面積的近4倍,人均林地面積超過4畝。
“廣西森林覆蓋率排在全國前列,外界總認為廣西自身的自然稟賦優越,光熱條件好、降雨量大。其實,全區的森林主要還是靠人力種出來的。”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黃顯陽說。目前,廣西人工林面積居全國第一位,基本上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造出來的。
進入上世紀80年代,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造林綠化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著一代干,換屆也不停造林步伐,出臺并落實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將之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目標責任。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廣西大力實施珠江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大力推進“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建設和“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村屯綠化專項活動,使植被生態質量持續好轉,譜寫“大美廣西”壯麗篇章。截至目前,廣西森林覆蓋率達62.31%,居全國前列。
得益于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河池市天峨縣喀斯特石漠化山區披上“綠裝”。2017年底,天峨縣森林覆蓋率達79.93%,土壤水源涵養能力大大增強。
自治區林業局國土綠化處處長黃周玲介紹,全區在開展“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活動的過程中,將“村屯綠化”列為三個專項活動之首加快推進。據統計,全區共完成自治區級綠化示范村屯建設任務10050個,占任務10000個的100.5%;一般村屯建設任務12.5萬個,完成率100%。活動累計投入資金21.22億元,其中,自治區補助資金15.75億元。全區共種植各類苗木2725萬株,新增綠化面積26萬多畝,完成14萬株古樹名木的普查和掛牌保護,全區村屯綠化基本實現全覆蓋,為農村全面建成小康和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全區林業部門將造林和管護有機統一,只做“加法”不做“減法”,堅持科學植樹造林,“久久為功”。大力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重要區域的樹種結構調整,實施人工純林改造試點項目,發展鄉土樹種、珍貴樹種和油茶、核桃、堅果等特色經濟林,培育大徑材、無節材和混交林,營造花化彩化森林。全區重點生態工程營造鄉土樹種、珍貴樹種、混交林比例從過去1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
近10年來,全區每年植樹造林穩定在350萬畝以上。鄉土樹種、珍貴樹種、經濟林樹種造林面積占造林總面積的60%以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9個。
廣西森林質量和生態效益日漸提升,全區森林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43萬億元,相當于2017年全區GDP的70.4%;森林植被碳儲量超過3.9億噸。據不完全測算,2016年全區森林植被和土壤年固碳量達5225.76萬噸,氧氣釋放量達12181.36萬噸;全區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基本上被森林所固定。
全民造綠“大會戰”——
愛綠植綠成為八桂新風尚
“來這里工作生活快10年了,我每年都參加植樹活動,能為我的第二故鄉增添一抹綠,感到非常自豪。”老家來自安徽的南寧市民葉歡告訴筆者,明年植樹節種樹,他還打算帶上自己的小孩一同參與。
動員全社會力量“大種樹”是廣西造林綠化的基本經驗。“2010年以來,廣西每年有約2500萬人次參加各種義務植樹活動,每年植樹近1億株,共計近8億株。”黃顯陽介紹,在村屯綠化活動中,村民群眾義務投工投勞參與其中,形成全民造綠的“大會戰”。
“盡管廣西是‘小財政’,但在造林綠化上一直舍得投入。”自治區林業局副局長陸志星說,上世紀90年代每畝人工造林補助15元,而近些年補助提高到500元以上。2011年至2014年實施“綠滿八桂”工程,自治區財政每年拿出4億元,加上市縣財政投入、造林業主及其他社會綠化資金投入,累計投入“綠滿八桂”工程建設資金90多億元;今年開始實施“金山銀山”工程,自治區財政每年拿出5億元。“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使造林綠化投入從主要靠政府轉變為主要靠社會,形成多元化投入長效機制。”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這一觀念在廣西深入人心,各地“愛綠、植綠、護綠”行為蔚然成風。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推進植樹造林常態化、長效化。部分地區探索推廣“互聯網+義務植樹”模式,設立“美麗西江·美麗北部灣”網絡植樹平臺;還有的地方鼓勵和支持適齡公民通過相應勞動量折算、開展撫育管理、捐贈綠化基金、認建認養樹木、古樹名木保護、參與綠化公益宣傳等方式履行植樹義務。
過去村民群眾離不開上山砍柴,毀了不少山林。上世紀80年代后廣西開始大力推廣沼氣池建設,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了,農村煮飯不再砍樹燒柴。自治區農村能源辦公室主任張健軍說,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405.6萬戶。據測算,廣西農村沼氣池年沼氣生產量約15.5億立方米,相當于替代120多萬噸標準煤,節約薪柴近500萬噸,保護森林面積近千萬畝。
“青山為基促發展”——
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大規模植樹造林使‘山清水秀生態美’成為廣西靚麗的‘金名片’,也為因地制宜發展林業、林產和林下經濟創造了條件,讓廣大農民收獲更多‘綠色福利’。”黃顯陽說,目前,廣西林下經濟已發展到5300多萬畝,約占森林總面積的1/4,相當于在林下開辟了幾乎同樣規模的耕地,惠及林農超過1500萬人。
近年來,全區林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4.1%,高出全國、全區年均增速10多個百分點。2017年全區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5226億元,位居全國第三。特別是全區的木材產量達到3059萬立方米,以占全國近5%的林地面積生產出超過全國40%以上的木材,有力保障了國家木材供應和安全。
造林綠化打造出的“綠水青山”為發展木材加工等第二產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2017年,全區人造板年產量達3700萬立方米,約占全國的1/8;培育了三威、高林、祥盛等全國知名品牌,造紙和木材加工產值近2000億元,穩定成為千億元產業,一舉成為全國重要的人造板生產基地。
林業產業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來源。全區集體林地面積占林地總面積的90%左右,是林農發展林業產業、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的主戰場。全區林產企業2.56萬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50多家、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60家、10億元以上的12家,有力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全區發展特色經濟林帶動600多萬林農種植油茶、200多萬林農種植核桃;林下經濟發展面積超過5300萬畝,惠及林農1500多萬人;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量和總消費近幾年增長了近10倍;各級現代特色林業示范區帶動林農增收近10億元;林業為農民年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廣西“八山一水一分田”,貧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大石山區,脫貧希望在林。全區林業部門支持貧困地區發展核桃、油茶、堅果、林下經濟等特色林業產業,是為貧困人口提供“長期糧票”的主要措施。
如今,全區54個貧困縣種植油茶面積達540萬畝、種植核桃面積達273萬畝。全區還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生態護林員選聘續聘力度,在59個重點縣選聘續聘護林員,推動實現“山上就業”,直接帶動10萬名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家門口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