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江西,盤活“綠色銀行”金色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2-25  來源:江西日報  作者:楊碧玉  
            林業,保護著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中森林和濕地兩大生態系統,承載著山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抓住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歷史性機遇,邁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堅實步伐,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我省堅持從源頭上修復生態系統。全省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35.3%,提高到目前的63.1%,居全國第二;活立木蓄積量從25376萬立方米提高到44531萬立方米,增長超過四分之三;全省自然保護區數量從1984年的16個增加到當前的189個,保護區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比例提高到6.3%左右;全省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總面積達到2551萬畝,濕地面積達到91萬公頃。生態立省的格局更加鮮明,綠色生態成為江西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

            如何管綠?今年9月,省級總林長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省級林長名單及責任區域,這是江西在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上的探索創新,讓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全省持續深入開展非法侵占林地、濕地等專項整治行動,每年查處案件1萬余起。

            為了盤活“綠色銀行”——

            2004年,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8年全面完成;

            2014年,我省啟動以促進林地流轉為主線的林權配套改革,建成林權流轉五級服務網絡平臺,為服務林農打通“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流轉山林2614.20萬畝,占集體山林總面積的18.2%;公開流轉林權4500余宗,成交面積240多萬畝,成交金額56億元。各類金融機構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187.4億元,森林保險在保面積超過1.2億畝,林業投融資環境更加寬松。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7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4171億元,穩居全國第8位。

            近年來,我省大力發展油茶、竹類、香精香料、森林藥材等六大林下經濟產業,綠色致富路越走越寬——全省油茶林總面積達到1526萬畝,年產值270億元;竹林總面積1556萬畝,年產值406億元;森林藥材、香精香料種植總面積分別達到54萬畝和17萬畝,從事森林藥材種植的農戶達25.6萬人,形成了樟樹、德興等全國聞名的森林中藥材產業基地和吉水、金溪的香精香料產業集群;苗木花卉總量達到10.7億株,育苗戶3635家。

            一些林農也轉型吃上了“生態飯”。如首批省級森林養生基地武寧縣羅坪鎮長水村,村民從以前的靠山吃山“賣樹木”維持生計,轉變為發展森林旅游“賣生態”發家致富。村民盧育明說:“過去砍樹賣樹,家里一年收入只有幾千元,現在家里辦了農家樂,每年有50多萬元收入。”

            截至2017年底,全省林下經濟產業規模達3800萬畝,年產值1533億元,參與農民超300萬人,其中貧困人口超40萬人。國家林草局還安排中央生態扶貧資金1.4億元,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供1.4萬個生態護林員崗位,帶動近5萬貧困人口脫貧,走出一條既護林、又脫貧的致富路。

            人們還驚喜地發現,城鄉生態環境更加綠意盎然,公園建在了自家門口,幸福指數顯著提升。至今,全省11個設區市已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69個縣級城市獲評“省級森林城市”,建成鄉村風景林示范點5391個,面積35.68萬畝,在30個村開展了鄉村森林公園建設試點。

            下一步,我省將以“只能增綠,不能減綠”為目標,以林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抓手,繼續深化林業改革、推進造林綠化、加強資源保護、推進產業發展,寫實盤活“綠色銀行”這篇文章。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