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官方析三北工程建設挑戰:生態環境脆弱、治理難度加大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2-25  來源:中新網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發布會,介紹《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綜合評價報告》有關情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表示,三北地區工程建設,仍然面臨著比較復雜的局面:生態環境、生態狀況依然脆弱,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生態用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會上有記者提問,三北工程已經建設了40多年,未來還有30多年要去建設。如何總結現階段?未來如何更好地持續推進三北工程的建設?

            劉東生表示,剛才講三北工程前40年的總結已經做了很多概括,我剛才講了三條經驗,不再多講。當前三北地區工程建設,包括整個生態狀況,仍然面臨著比較復雜的局面,如果要概括幾句話的話,就是成就巨大、挑戰很多、任重道遠。

            劉東生指出,從挑戰來看,有幾個因素,我們在下一步治理中需要重點關注:

            一是生態環境、生態狀況依然脆弱。大家從數據可以看出,三北工程區的森林覆蓋率比全國低8個百分點,是13.57%以上,全國是21.63%。另外,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目前有84%分布在三北工程區,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有67%也分布在這個地區,治理的工作量極其巨大。

            二是治理的難度越來越大。經過40年的建設,按照最初確定的先易后難的原則,易治理的基本上已經治理或者正在治理了,剩下的這些面積絕大部分都屬于難啃的硬骨頭。另外一個因素是治理成本在大幅度上升,40年前的每畝造林成本大概是幾十塊錢,逐步增加到幾百塊錢,目前通常達到幾千塊錢,少則一兩千,多則就沒有上限了,幾萬的都有。

            三是生態用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大數來看,三北工程區占全國的國土面積45%,但這個區域的水資源總量只占全國的14%,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水資源的極度短缺問題十分突出。改革開放40周年來,三北工程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各方面用水的需求大幅度上升,特別是農業開發導致的用水量增加,在我們多點調查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證。這也導致目前三北工程區地下水位嚴重下降,一方面需求在上升,一方面供給在減少。

             劉東生介紹,還有一個比較重大的挑戰,就是基礎支撐保障能力比較弱。總的來看,科技貢獻在三北工程建設中貢獻率很低,其他的支撐保障能力特別是投入問題,目前也是工程建設進一步推進中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我剛才講了,造林成本現在是上千或者是數千,我指的是造喬木林,造灌木林成本會低一些。到目前,中央財政對喬木林補助最高標準是500元/畝,對灌木林補助是240元/畝。如果從投資需求和供給角度來看,這個矛盾一目了然。當然,基礎保障能力還有其他諸多的因素仍然存在。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