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白洋淀“2035規劃”出爐 為雄安新區構建藍綠空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1-0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  作者:危昱萍  
            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河北省委、省政府近日正式印發《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白洋淀規劃》)。這是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頂層設計。

            該規劃共9章27節,對白洋淀生態空間建設、生態用水保障、流域綜合治理、水污染治理、淀區生態修復、生態保護與利用、生態環境管理創新等進行了全面規劃。

            為抓好《白洋淀規劃》的各項組織實施工作,河北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印發〈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的通知》,專門進行安排部署。

            該《通知》要求,充分認識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極端重要性”:白洋淀不僅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濕地生態系統,亦是雄安新區藍綠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務院關于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的批復中則指出,雄安新區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強化白洋淀生態整體修復和環境系統治理,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逐步恢復淀區面積,有效治理農村面源污染,確保淀區水質達標,逐步恢復“華北之肺”功能,遠景規劃建設白洋淀國家公園。

            2017年雄安新區問世前,在氣候原因和人類活動的雙重作用下,白洋淀湖淀加速消亡,污染嚴重。

            在流域降水量下降、湖淀蒸發量居高不下以及人類用水量增長的作用下,白洋淀曾多次干淀,輸水救淀已成常態。從上游至淀區,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城鄉生活污染,使得白洋淀成了當地的“集污湖”。

            而近年來,白洋淀水質有所好轉。河北省環境廳近日發布2018年11月份河北省水質月報顯示,白洋淀水質為Ⅳ類,輕度污染。今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還向白洋淀實施生態補水,據安排白洋淀及其上游河道可獲補水1億立方米。

            不過,這離《白洋淀規劃》的目標還很遠。前述《通知》指出,明確治理目標:到2022年,白洋淀環境綜合治理取得顯著進展,生態系統質量初步恢復;到2035年,白洋淀綜合治理全面完成,淀區生態環境根本改善,良性生態系統基本恢復。

            到本世紀中葉,淀區水質功能穩定達標,淀區生態系統結構完整、功能健全,白洋淀生態修復全面完成。

            為此,要開展生態修復,有序清除淀內圍堤圍埝,實施退耕還淀,修復鳥類棲息地、臺田景觀,恢復水生動物種類和數量,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構建“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的新區生態空間格局。

            要全面治理水環境,堅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統治理,開展入淀河流水質達標管理,消除淀區內源污染,實施生態清淤,將白洋淀水質逐步恢復到III-IV類。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