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全長6300公里,流經11個省(區、市)。湖北是長江干線流經最長的省份,是三峽工程庫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生態地位舉足輕重。
201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將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具體化、項目化、清單化,為長江大保護的湖北答卷翻開新的一頁。截至2019年1月25日,全省共完成長江兩岸造林綠化14.8萬畝,占全年目標任務的37.86%。
全省上下呼喚全流域共治
愛長江、護長江,正成為人們的共同愿望。湖北以規劃為先導,制定了生態長江建設的“1+5+N”新藍圖。
“1”,即一個總體規劃,《湖北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規劃》。“5”,即5個支撐性專項規劃,包括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現代產業走廊、綠色宜居城鎮建設及文化建設。“N”,即已經出臺的規劃,如湖泊、濕地、飲用水源地保護等,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進行修改調整。
“推進長江大保護要加減并舉、綜合施策,林業部門要著力做好加法,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擴大生態容量,從根本上改善長江生態。”湖北省林業局局長劉新池說。
據省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專項戰役指揮部下達的任務目標,2020年底前,湖北將完成造林綠化74.8萬畝,其中護堤護岸林建設25.4萬畝、岸線復綠10.2萬畝、沿線城鎮村莊綠化12.7萬畝、森林質量提升26.5萬畝,將全省長江干流沿線兩岸宜林區域全部綠化,建成連續完整、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顯著改善長江干流沿線森林生態功能,提升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水平。
武漢市出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打造“江-河-湖-城”交相輝映的世界名城。宜昌市加強城區山體、水域保護,創建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十堰市堅持城鄉統籌、全面布局、全域共創,積極推進全域國土綠化。
宜昌百里岸線綠色升華
宜昌市位于三峽庫區,長江流經232公里,占全省長江岸線總長的近1/4。為讓長江系上“安全帶”,宜昌大力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關轉搬”、非法碼頭整治、江水污染治理和濕地修復。
“原本這里已擬定為沿江開發的建設用地,為搞好長江干流岸線修復,高新區及時調整規劃方案,在此建設義務植樹基地。”宜昌市林業局局長周京說。
宜昌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努力把生產岸線變成生態岸線”的目標,啟動長江岸線生態復綠工程,對長江宜昌段干流兩岸需要修復的99.6公里岸線進行綠化美化,構筑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長江綠色生態廊道。
宜昌市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在沿岸荒灘荒地上建立28個市級義務植樹基地,開展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等形式的盡責活動。萬福垴沙灣渡口義務植樹基地,累計有500多人盡責,栽植欒樹、紅花玉、桂花樹等5000余株,通過落實專業管護隊伍,成活率超過90%。
簰洲灣林海呵護長江大堤
“簰洲灣彎一彎,武漢水降三尺三”,一句湖北咸寧民諺,生動地道出簰洲灣對武漢乃至武漢下游長江防洪的巨大屏障作用。長江流經咸寧境內赤壁、嘉魚兩縣(市)100余公里,其中嘉魚段近100公里。1998年夏天那場大水,讓人們記住了簰洲灣。
沒有森林,就沒有長江的安瀾。1月19日,記者來到長江嘉魚四邑公堤潘家灣管理段。綿綿細雨中,堤外30米處機器聲轟鳴,一臺挖掘機正在整地翻耕。“等天晴了,這里就能種上一排排意楊。”四邑公堤潘家灣管理段段長張云說。
20年前那場大洪災,讓這里濁浪滔天,水退之后,亂石遍地,雜草叢生。如今,堤外水杉成林,堤內花木成簇,十里堤防綠色生態長廊逐漸成形。
嘉魚縣8個鄉鎮中有6個沿江,森林植被始終被嘉魚視作長江的生命線。2018年,嘉魚榮獲全省“綠滿荊楚”行動先進縣榮譽稱號。
“絕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沾沾自喜。”嘉魚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華成浩說。2018年6月,嘉魚編制了《2018-2020年嘉魚縣長江沿岸造林綠化實施方案》,規劃3年內完成長江沿岸新造林綠化面積4.0967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面積6.3398萬畝。
如今,堤邊綿延數公里的砂石堆、密集停放的躉船、呼嘯往來的運砂車都已不見蹤影,沿岸盡染綠,荒地變林地,筑起總面積近30萬畝的生態防護屏障。
長江生態復綠任重道遠
長江生態復綠,栽好樹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管好樹、經營好樹,成活、成林、成景,實現防護林的生態價值、景觀價值和經濟價值。
湖北自2018年6月初打響的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長江有凈水,沿岸有綠景。
正值植樹造林的季節,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已進入最忙碌的時刻,各地緊張開展種苗調運、工程招投標、整地、栽植等工作,按照確定的目標任務抓緊推進。
湖北省林業局組織各地繪制了“作戰指揮圖”,以遙感影像為地圖,制作長江兩岸綠化數據庫。每塊造林地的地點、面積、造林樹種、造林年份、造林進展等信息,全部進入系統。這張“作戰指揮圖”是動態的,造林、成活等信息以不同顏色呈現,一目了然。
保護長江生態、實現綠色發展,既關乎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又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長江兩岸綠色廊道加速合龍,構建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值得期待。
201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將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具體化、項目化、清單化,為長江大保護的湖北答卷翻開新的一頁。截至2019年1月25日,全省共完成長江兩岸造林綠化14.8萬畝,占全年目標任務的37.86%。
全省上下呼喚全流域共治
愛長江、護長江,正成為人們的共同愿望。湖北以規劃為先導,制定了生態長江建設的“1+5+N”新藍圖。
“1”,即一個總體規劃,《湖北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規劃》。“5”,即5個支撐性專項規劃,包括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現代產業走廊、綠色宜居城鎮建設及文化建設。“N”,即已經出臺的規劃,如湖泊、濕地、飲用水源地保護等,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進行修改調整。
“推進長江大保護要加減并舉、綜合施策,林業部門要著力做好加法,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擴大生態容量,從根本上改善長江生態。”湖北省林業局局長劉新池說。
據省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專項戰役指揮部下達的任務目標,2020年底前,湖北將完成造林綠化74.8萬畝,其中護堤護岸林建設25.4萬畝、岸線復綠10.2萬畝、沿線城鎮村莊綠化12.7萬畝、森林質量提升26.5萬畝,將全省長江干流沿線兩岸宜林區域全部綠化,建成連續完整、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顯著改善長江干流沿線森林生態功能,提升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水平。
武漢市出臺《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打造“江-河-湖-城”交相輝映的世界名城。宜昌市加強城區山體、水域保護,創建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十堰市堅持城鄉統籌、全面布局、全域共創,積極推進全域國土綠化。
宜昌百里岸線綠色升華
宜昌市位于三峽庫區,長江流經232公里,占全省長江岸線總長的近1/4。為讓長江系上“安全帶”,宜昌大力推進沿江化工企業“關轉搬”、非法碼頭整治、江水污染治理和濕地修復。
“原本這里已擬定為沿江開發的建設用地,為搞好長江干流岸線修復,高新區及時調整規劃方案,在此建設義務植樹基地。”宜昌市林業局局長周京說。
宜昌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努力把生產岸線變成生態岸線”的目標,啟動長江岸線生態復綠工程,對長江宜昌段干流兩岸需要修復的99.6公里岸線進行綠化美化,構筑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長江綠色生態廊道。
宜昌市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在沿岸荒灘荒地上建立28個市級義務植樹基地,開展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等形式的盡責活動。萬福垴沙灣渡口義務植樹基地,累計有500多人盡責,栽植欒樹、紅花玉、桂花樹等5000余株,通過落實專業管護隊伍,成活率超過90%。
簰洲灣林海呵護長江大堤
“簰洲灣彎一彎,武漢水降三尺三”,一句湖北咸寧民諺,生動地道出簰洲灣對武漢乃至武漢下游長江防洪的巨大屏障作用。長江流經咸寧境內赤壁、嘉魚兩縣(市)100余公里,其中嘉魚段近100公里。1998年夏天那場大水,讓人們記住了簰洲灣。
沒有森林,就沒有長江的安瀾。1月19日,記者來到長江嘉魚四邑公堤潘家灣管理段。綿綿細雨中,堤外30米處機器聲轟鳴,一臺挖掘機正在整地翻耕。“等天晴了,這里就能種上一排排意楊。”四邑公堤潘家灣管理段段長張云說。
20年前那場大洪災,讓這里濁浪滔天,水退之后,亂石遍地,雜草叢生。如今,堤外水杉成林,堤內花木成簇,十里堤防綠色生態長廊逐漸成形。
嘉魚縣8個鄉鎮中有6個沿江,森林植被始終被嘉魚視作長江的生命線。2018年,嘉魚榮獲全省“綠滿荊楚”行動先進縣榮譽稱號。
“絕不能躺在功勞簿上沾沾自喜。”嘉魚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華成浩說。2018年6月,嘉魚編制了《2018-2020年嘉魚縣長江沿岸造林綠化實施方案》,規劃3年內完成長江沿岸新造林綠化面積4.0967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面積6.3398萬畝。
如今,堤邊綿延數公里的砂石堆、密集停放的躉船、呼嘯往來的運砂車都已不見蹤影,沿岸盡染綠,荒地變林地,筑起總面積近30萬畝的生態防護屏障。
長江生態復綠任重道遠
長江生態復綠,栽好樹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管好樹、經營好樹,成活、成林、成景,實現防護林的生態價值、景觀價值和經濟價值。
湖北自2018年6月初打響的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長江有凈水,沿岸有綠景。
正值植樹造林的季節,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已進入最忙碌的時刻,各地緊張開展種苗調運、工程招投標、整地、栽植等工作,按照確定的目標任務抓緊推進。
湖北省林業局組織各地繪制了“作戰指揮圖”,以遙感影像為地圖,制作長江兩岸綠化數據庫。每塊造林地的地點、面積、造林樹種、造林年份、造林進展等信息,全部進入系統。這張“作戰指揮圖”是動態的,造林、成活等信息以不同顏色呈現,一目了然。
保護長江生態、實現綠色發展,既關乎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又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長江兩岸綠色廊道加速合龍,構建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