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西藏:綠意畫卷漸次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2-15  來源:西藏日報  作者:曉勇  
            位于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東嘎鄉的德孔村,樹木環繞、滿目綠意,因發展“東嘎林卡”而遠近聞名。這幾年,德孔村村民家家戶戶都吃上了“生態飯”,日子越過越紅火。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東嘎鄉德孔村如今的綠意盎然并非天然,而是德孔村群眾幾十年來接續種樹的生態回報。“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種植,樹越來越多,日積月累,就成了今天的樣子。村里到處郁郁蔥蔥,就像一個‘人工氧吧’,環境大變樣。”德孔村村民扎西說。

            2018年,西藏累計投入107億元資金用于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全年植樹造林112.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至12.14%,消除了863個“無樹村”和8.32萬戶“無樹戶”,全區生態崗位增加至66.7萬個,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500元。

            1月10日,自治區政府主席齊扎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要全力推進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加大生態領域投入力度,確保投入增幅在20%以上。

            拉薩市曲水縣茶巴拉鄉茶巴拉村是自治區級生態村。近年來,茶巴拉村不斷加大生態文明工程建設力度,重點實施村莊綠化美化、村莊道路通達、清潔能源推廣等工程,使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群眾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也不斷增強。

            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次成甲措說:“今年,我區將繼續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工作。重點實施西藏‘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防沙治沙等工程,確保全年造林綠化面積不少于110萬畝。全面完成‘無樹村’‘無樹戶’消除任務。”

            翻開政府工作報告,剛剛過去的一年,西藏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2018年,自治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通過國家層面技術審核。推進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強化水、大氣、土壤三大污染防治。加快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建成污水處理廠16座。累計淘汰黃標車、老舊車1.6萬多輛,燃煤小鍋爐421臺。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積極推進“廁所革命”。完成全區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65%,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9%,繼續保持化肥農藥施用零增長。全面建立河湖長制。中央環保督察93項應完成的整改措施,已完成87項,自治區本級環保督察實現全覆蓋。

            美麗的高原風景,良好的生態本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極大地提升了西藏各族群眾的生態文化自信。人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增強,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對擁有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感到由衷自豪。

            在山清水秀的亞東縣,年過半百的邊巴次仁是一名護林員。邊巴次仁和其他生態護林員,戴著紅袖標,每日穿梭于層巒疊嶂、萬木蔥蘢的山谷深處。他說:“要做好護林員這份工作,就必須要熟悉山里的溝溝岔岔,熟悉護林點的一草一木。”

            推進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中的西藏,正在以“綠色”為指南針加速奔跑。算好“綠色賬”、走好“綠色路”、打好“綠色牌”的環保觀念和“生態似水、發展如舟”的生態意識已逐步深入人心。

            目前,西藏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61處,總面積41萬多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34.35%,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處,面積居全國第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9年,西藏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積極推進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加強天然林、草地、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啟動地球第三極國家公園群建設。嚴禁在保護地開發礦產資源,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繼續嚴格執行礦業權設置、自治區政府“一支筆”審批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