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處,揚帆奮進正當時。2019年全國兩會正在北京隆重召開,中國也進入了新一年的“兩會時間”。兩會期間,本報將開設“建設美麗新銀川·共圓偉大中國夢”專欄,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的熱點焦點等展開系列報道,全方位展現我市建設美好生活城市的方方面面。
國際濕地城市、中國美好生活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近年來,我市圍繞“生態立市”戰略,加大生態建設力度,逐步為市民打造了一個美好、宜居的綠色生態環境,也因此榮獲了一個又一個榮譽稱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個“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中國美好生活城市正在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植樹造林構筑西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
0.89萬畝,這是2018年全市經濟林栽種面積。2.17萬畝,這是2018年全市山沙區造林的面積。
3.55萬畝,這是2018年全市引黃灌區平原綠網提升工程完成人工造林及未成林補植補造的面積。
在過去一年中,各縣(市)區完成造林面積8.9798萬畝。數字僅僅展示了2018年我市在造林工作上的成果,但對生活在銀川的城鄉居民而言,卻真真切切感受到風沙少了,天更藍了,環境更綠了。“一到夏天的時候,典農河的景觀帶綠樹茵茵,鮮花盛開,隨手一拍就是一幅畫。”市民張瑞是一個健身愛好者,典農河的多彩休閑生態廊道是他常去的地方。
“3年完成營造林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6.5%,這是我們2018年公布的《銀川市2018-2020年城鄉生態綠化三年行動計劃》中制定的任務。”銀川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李文奇對今年的造林項目如數家珍:引黃灌區平原綠洲生態區綠網提升工程、賀蘭山東麓文化旅游生態廊道淺山區建設工程、典農河多彩休閑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濱河大道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鄂爾多斯臺緣防沙治沙工程……2019年全市計劃實施城鄉造林綠化13萬畝,這個數字對每一位造林人來說壓力不小。
“壓力就是動力,今年我們在造林綠化模式上,要進一步通過財政貼息、風險擔保、提供苗木及技術指導等方式,以資源換綠化、以土地換綠地,調動社會力量投入重點區域綠化。”李文奇認為,造林是為了構筑西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是為了在保護中求得更多的發展。
保護濕地建造候鳥安樂家園
過完農歷新年,銀川的天氣一天天暖起來,市內各大公園湖泊也漸漸冰面消融,再現波光粼粼的濕地美景,候鳥也在此時飛抵銀川。連日來,閱海國家濕地公園的鳥兒越來越多:紅嘴鷗、斑嘴鴨、赤嘴潛鴨、紅頭潛鴨……這些都是銀川人的老朋友,銀川早已成了它們繁衍生息的一片熱土。
李志祥是一名攝影愛好者,每年的2月至4月,他都會在全市各大濕地湖泊蹲點拍攝珍稀鳥類。“去年我在元寶湖拍到了上百只白琵鷺,這是很少見的。”白琵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每年春季都會從南方北遷,常在銀川停留休整,4月下旬開始,就會陸續往北飛。
銀川市濕地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筱平介紹,去年有超過2000只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在靈武出現,“鳥類是一個城市環境的晴雨表,鳥類的數量直接反映這個城市環境好不好,目前統計銀川有239種鳥類。”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市加大生態保護力度,通過水系連通、生態補水、黑臭水體整治等措施,最大限度再現了“七十二連湖”的盛景,曾經圍湖造田、侵占濕地的現象也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湖在城中”的城市風貌。目前我市有濕地面積5.31萬公頃,自然湖泊200多個,市區濕地率達到10.65%,濕地保護率達到78.5%。今年我市也將出臺相關的濕地生態修復方案,要求在各轄區的濕地中加強執法力度,對破壞濕地特別是傷害濕地鳥類的行為,堅決進行查處。
拓寬綠地描畫城市新風景
進入3月,又到了喚醒城市綠地的時節。銀川市園林管理局綠化一處苗圃基地已經開始為“五一”展擺培育矮牽牛、孔雀草、萬壽菊、金魚草等各色草花,我市的園林人也開始對城市樹木進行整形修剪及早春病蟲害防治,還有每年備受市民關注的小微公園建設也提上了日程。
“今年的小微公園規劃也進行得差不多了,待全部確定后我們就會向市民公布。”銀川市園林管理局園林建設科科長張舵介紹,今年的小微公園選址依然以毗鄰小區、企事業單位、商業等人流聚集區周邊為首要原則,然后再根據選址區域的地理、人文、歷史等因素,在園林小品中融入文化元素,同時配置相映襯的各類樹木,來綜合體現銀川千年古城的韻味。
為了給市民打造一個“開窗見綠”的美好生活環境,我市從2014年開始,將城市建設中的“邊角料”打造成為一個個小微公園,幫助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和局部小氣候,讓市民走出家門就可以觸摸綠樹草叢之間的自然清新。
截至2018年底,我市已建成52個小微公園,總面積約為93公頃。從最大的8.6公頃的親水街綠地城游園,到僅有0.2公頃的湖濱街游園,這些小微公園為我市居民實現了不出500米就能到達公園的愿望,也為這一座中國美好生活城市增添了更多的街頭風景。
國際濕地城市、中國美好生活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近年來,我市圍繞“生態立市”戰略,加大生態建設力度,逐步為市民打造了一個美好、宜居的綠色生態環境,也因此榮獲了一個又一個榮譽稱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個“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中國美好生活城市正在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植樹造林構筑西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
0.89萬畝,這是2018年全市經濟林栽種面積。2.17萬畝,這是2018年全市山沙區造林的面積。
3.55萬畝,這是2018年全市引黃灌區平原綠網提升工程完成人工造林及未成林補植補造的面積。
在過去一年中,各縣(市)區完成造林面積8.9798萬畝。數字僅僅展示了2018年我市在造林工作上的成果,但對生活在銀川的城鄉居民而言,卻真真切切感受到風沙少了,天更藍了,環境更綠了。“一到夏天的時候,典農河的景觀帶綠樹茵茵,鮮花盛開,隨手一拍就是一幅畫。”市民張瑞是一個健身愛好者,典農河的多彩休閑生態廊道是他常去的地方。
“3年完成營造林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6.5%,這是我們2018年公布的《銀川市2018-2020年城鄉生態綠化三年行動計劃》中制定的任務。”銀川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李文奇對今年的造林項目如數家珍:引黃灌區平原綠洲生態區綠網提升工程、賀蘭山東麓文化旅游生態廊道淺山區建設工程、典農河多彩休閑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濱河大道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鄂爾多斯臺緣防沙治沙工程……2019年全市計劃實施城鄉造林綠化13萬畝,這個數字對每一位造林人來說壓力不小。
“壓力就是動力,今年我們在造林綠化模式上,要進一步通過財政貼息、風險擔保、提供苗木及技術指導等方式,以資源換綠化、以土地換綠地,調動社會力量投入重點區域綠化。”李文奇認為,造林是為了構筑西北地區生態安全屏障,是為了在保護中求得更多的發展。
保護濕地建造候鳥安樂家園
過完農歷新年,銀川的天氣一天天暖起來,市內各大公園湖泊也漸漸冰面消融,再現波光粼粼的濕地美景,候鳥也在此時飛抵銀川。連日來,閱海國家濕地公園的鳥兒越來越多:紅嘴鷗、斑嘴鴨、赤嘴潛鴨、紅頭潛鴨……這些都是銀川人的老朋友,銀川早已成了它們繁衍生息的一片熱土。
李志祥是一名攝影愛好者,每年的2月至4月,他都會在全市各大濕地湖泊蹲點拍攝珍稀鳥類。“去年我在元寶湖拍到了上百只白琵鷺,這是很少見的。”白琵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每年春季都會從南方北遷,常在銀川停留休整,4月下旬開始,就會陸續往北飛。
銀川市濕地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筱平介紹,去年有超過2000只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在靈武出現,“鳥類是一個城市環境的晴雨表,鳥類的數量直接反映這個城市環境好不好,目前統計銀川有239種鳥類。”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市加大生態保護力度,通過水系連通、生態補水、黑臭水體整治等措施,最大限度再現了“七十二連湖”的盛景,曾經圍湖造田、侵占濕地的現象也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湖在城中”的城市風貌。目前我市有濕地面積5.31萬公頃,自然湖泊200多個,市區濕地率達到10.65%,濕地保護率達到78.5%。今年我市也將出臺相關的濕地生態修復方案,要求在各轄區的濕地中加強執法力度,對破壞濕地特別是傷害濕地鳥類的行為,堅決進行查處。
拓寬綠地描畫城市新風景
進入3月,又到了喚醒城市綠地的時節。銀川市園林管理局綠化一處苗圃基地已經開始為“五一”展擺培育矮牽牛、孔雀草、萬壽菊、金魚草等各色草花,我市的園林人也開始對城市樹木進行整形修剪及早春病蟲害防治,還有每年備受市民關注的小微公園建設也提上了日程。
“今年的小微公園規劃也進行得差不多了,待全部確定后我們就會向市民公布。”銀川市園林管理局園林建設科科長張舵介紹,今年的小微公園選址依然以毗鄰小區、企事業單位、商業等人流聚集區周邊為首要原則,然后再根據選址區域的地理、人文、歷史等因素,在園林小品中融入文化元素,同時配置相映襯的各類樹木,來綜合體現銀川千年古城的韻味。
為了給市民打造一個“開窗見綠”的美好生活環境,我市從2014年開始,將城市建設中的“邊角料”打造成為一個個小微公園,幫助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和局部小氣候,讓市民走出家門就可以觸摸綠樹草叢之間的自然清新。
截至2018年底,我市已建成52個小微公園,總面積約為93公頃。從最大的8.6公頃的親水街綠地城游園,到僅有0.2公頃的湖濱街游園,這些小微公園為我市居民實現了不出500米就能到達公園的愿望,也為這一座中國美好生活城市增添了更多的街頭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