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今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開啟。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首場“部長通道”上談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但形勢一點也不容樂觀。對此,今年要聚焦打好7場環保戰役,包括藍天保衛戰、城市黑臭水體攻堅戰等。
環境治理,休戚與共。2019年,四川如何推進?
3月4日,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于會文表示,要全力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切實站好第一道崗。
具體到舉措上,將堅決打好四川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八大標志性戰役。即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飲用水源地問題整治攻堅戰、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攻堅戰、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散亂污企業整治攻堅戰。
于會文透露,今年,四川將在全國率先建立污染防治重點縣“一對一”結對攻堅機制,由生態環境部門牽頭,聯合相關單位對重點縣“一對一”解剖,攻堅突出環境問題。
“經濟發展沒有因環保受到影響”
用環境治理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最近兩年,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四川先后接受了中央環保督察和“回頭看”,環保環境治理力度空前加大。在多個場合,于會文被問到一個相似的問題:強化環保是否影響了經濟發展?
“從四川的實踐來看,強化環境治理對整體經濟發展并沒有造成多大影響。”于會文熟稔道出一串數據:2018年全省大氣優良率達到84.8%,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同時,2018年四川水質改善實現歷史突破,沱江水質改善幅度位居全國第一,四川的生態環境各項指標均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另一方面,四川GDP在2018年邁過4萬億大關,增速8.0%。
“一邊是環境治理力度空前加大,環境質量指標空前向好,另一邊全省經濟整體在增長。從數據看,該升的升,該降的降,經濟發展沒有因為環保而受到影響。”在于會文看來,實踐已經證明,環境治理不僅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總結分析近兩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原因,于會文認為,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還是強有力的“治標”措施。“比如藍天保衛戰,我們主抓秋冬控霾、夏控臭氧,主抓重污染天氣應對,主抓強化督察,主攻重點區域和重點問題,這些措施對生態環境質量的短期改善起到明顯作用,但這些管用的‘招法’大都是‘治標’的。”于會文告訴記者,真正“治本”的措施還是在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改善城市結構和改進生產生活方式,而這些改變和調整還需要過程。
“站好第一道崗”
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我省以環境保護助推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標本兼治”過程已經開始,2018年,在強化固危專項排查整治中,四川排查整治各類固體廢物,推進沿江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同時,強化磷石膏的綜合整治,全面停止磷礦開采,不再新上涉磷化工企業和涉磷石膏生產項目。
于會文告訴記者,2018年,四川87個國家考核斷面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到88.5%,同比上升14.9個百分點,全省水環境質量創近年來最好水平。
“四川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格局中地位重要。”在于會文看來,全省正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轉型發展之路,全力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切實站好第一道崗。
于會文透露,今年,四川將繼續嚴控在長江沿岸地區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項目,對存在違法違規排污問題的化工企業、廢水超標排放的化工園區限期整改。遷建、拆除或關閉其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規模以下入河排污口。加快推進固體廢物、港口和船舶污染治理等多項舉措。
另一方面,在水生態修復上,將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加強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在強力推進長江干流水域岸線保護上,嚴格執行《長江岸線保護和開發利用總體規劃》,鞏固非法采砂、非法碼頭專項整治成果。此外,今年還將完成7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禁捕。
“率先編制三線一單”
全川共初步劃定綜合環境管控單元1009個
1009個,這是全川劃定的綜合環境管控單元數量,其中,優先保護單元413個,重點管控單元418個,一般管控單元178個。
“我們在全國率先啟動長江經濟帶戰略環評‘三線一單’編制,劃框子、定規則,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在滿足空間管控和總量管控前提下,提出生態環境準入門檻和標準,助推高質量發展。”于會文介紹,系統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就是圍繞改善環境質量的核心,系統分析國土空間的環境屬性,結合生態保護紅線,將過去不落地的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環境管控單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形成系統性分區環境管控體系,將區域空間的環境保護要求明確下來。
具體到實踐中,通過“三線一單”、環評審批(查)助推高質量發展。例如,成都某食品飲料產業園區的規劃環評審查,就結合了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四川食品飲料產業的發展需求以及地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通過與行業主管部門協調溝通,配合確定該食品飲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原則,指導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審查。在園區規劃環評報批后,生態環境廳指導園區將分散白酒產能整合,騰出發展容量,集中支持區域優質企業發展。
“既實現了區域污染物減排,又助推了飲料食品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通過規劃環評協調政策預期,守住環境質量底線,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于會文感嘆道。
環境治理,休戚與共。2019年,四川如何推進?
3月4日,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于會文表示,要全力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切實站好第一道崗。
具體到舉措上,將堅決打好四川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八大標志性戰役。即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飲用水源地問題整治攻堅戰、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攻堅戰、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散亂污企業整治攻堅戰。
于會文透露,今年,四川將在全國率先建立污染防治重點縣“一對一”結對攻堅機制,由生態環境部門牽頭,聯合相關單位對重點縣“一對一”解剖,攻堅突出環境問題。
“經濟發展沒有因環保受到影響”
用環境治理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最近兩年,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四川先后接受了中央環保督察和“回頭看”,環保環境治理力度空前加大。在多個場合,于會文被問到一個相似的問題:強化環保是否影響了經濟發展?
“從四川的實踐來看,強化環境治理對整體經濟發展并沒有造成多大影響。”于會文熟稔道出一串數據:2018年全省大氣優良率達到84.8%,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同時,2018年四川水質改善實現歷史突破,沱江水質改善幅度位居全國第一,四川的生態環境各項指標均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
另一方面,四川GDP在2018年邁過4萬億大關,增速8.0%。
“一邊是環境治理力度空前加大,環境質量指標空前向好,另一邊全省經濟整體在增長。從數據看,該升的升,該降的降,經濟發展沒有因為環保而受到影響。”在于會文看來,實踐已經證明,環境治理不僅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總結分析近兩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原因,于會文認為,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還是強有力的“治標”措施。“比如藍天保衛戰,我們主抓秋冬控霾、夏控臭氧,主抓重污染天氣應對,主抓強化督察,主攻重點區域和重點問題,這些措施對生態環境質量的短期改善起到明顯作用,但這些管用的‘招法’大都是‘治標’的。”于會文告訴記者,真正“治本”的措施還是在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改善城市結構和改進生產生活方式,而這些改變和調整還需要過程。
“站好第一道崗”
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我省以環境保護助推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標本兼治”過程已經開始,2018年,在強化固危專項排查整治中,四川排查整治各類固體廢物,推進沿江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同時,強化磷石膏的綜合整治,全面停止磷礦開采,不再新上涉磷化工企業和涉磷石膏生產項目。
于會文告訴記者,2018年,四川87個國家考核斷面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到88.5%,同比上升14.9個百分點,全省水環境質量創近年來最好水平。
“四川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格局中地位重要。”在于會文看來,全省正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轉型發展之路,全力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切實站好第一道崗。
于會文透露,今年,四川將繼續嚴控在長江沿岸地區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項目,對存在違法違規排污問題的化工企業、廢水超標排放的化工園區限期整改。遷建、拆除或關閉其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的規模以下入河排污口。加快推進固體廢物、港口和船舶污染治理等多項舉措。
另一方面,在水生態修復上,將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加強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在強力推進長江干流水域岸線保護上,嚴格執行《長江岸線保護和開發利用總體規劃》,鞏固非法采砂、非法碼頭專項整治成果。此外,今年還將完成7個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禁捕。
“率先編制三線一單”
全川共初步劃定綜合環境管控單元1009個
1009個,這是全川劃定的綜合環境管控單元數量,其中,優先保護單元413個,重點管控單元418個,一般管控單元178個。
“我們在全國率先啟動長江經濟帶戰略環評‘三線一單’編制,劃框子、定規則,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在滿足空間管控和總量管控前提下,提出生態環境準入門檻和標準,助推高質量發展。”于會文介紹,系統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就是圍繞改善環境質量的核心,系統分析國土空間的環境屬性,結合生態保護紅線,將過去不落地的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環境管控單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形成系統性分區環境管控體系,將區域空間的環境保護要求明確下來。
具體到實踐中,通過“三線一單”、環評審批(查)助推高質量發展。例如,成都某食品飲料產業園區的規劃環評審查,就結合了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四川食品飲料產業的發展需求以及地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通過與行業主管部門協調溝通,配合確定該食品飲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原則,指導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審查。在園區規劃環評報批后,生態環境廳指導園區將分散白酒產能整合,騰出發展容量,集中支持區域優質企業發展。
“既實現了區域污染物減排,又助推了飲料食品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通過規劃環評協調政策預期,守住環境質量底線,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于會文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