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花市滿城春。
今春,太陽“流浪”,杭城陰雨綿綿,但吳山腳下的花鳥城里卻依舊是一派生機盎然——萌態可人的各式寵物,造型優美的大小盆栽,芳香四溢的花卉,琳瑯滿目的保健品和工藝品,無論哪一類的店鋪前都是人流如梭,精挑細選的買家和“專家型”的商家湊攏著身子,交流著這座城里人們活色生香的日常。
“最近總是下雨,生意有影響嗎?”杭州吳山花鳥城總經理胡碧霞走在市場的各個店鋪間,親切地和商戶們聊天打招呼。幾十年來,胡碧霞經歷了花鳥市場的發展變遷。在她看來,經營戶的忙碌,濃縮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從岳王路花鳥市場一路蛻變而來的吳山花鳥城,也恰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證明。
10年時間 從攤主變成店家
和胡碧霞打過招呼,57歲的錢榮祥氣定神閑地泡了杯紅茶,裊裊茶香氤氳在28平方米的盆栽店里。店里花草竹石滿目,擺放著香蘭、月季等各色盆景。
“養花可以陶冶身心,養盆景卻是一門藝術。”養盆景是錢榮祥的愛好,1991年,他在岳王路花鳥市場擺了個攤,專門賣盆栽,“也算是把愛好做成了工作。”錢榮祥笑著說。
當時的岳王路花鳥市場,是杭州人氣最旺、名聲最大的花鳥市場,市場里有上百家攤位,一眼望不到盡頭,花鳥魚蟲、文玩應有盡有。擁擠的街道、簡單的大棚,過路車的鳴笛、商販的叫賣聲、魚的腥味、花的香味全都混雜在一起,可謂是最貼近市民原生態生活的地方。
每天早上七點,市場就熱鬧起來,直到入夜人潮才逐漸褪去。那時,錢榮祥賣的最多的是雀梅、榆樹、鐵樹、君子蘭等。他記得,當時全國各地都有人來:“名氣大啊。”從30歲起,錢榮祥就在市場擺攤,整整待了10年,搬入吳山花鳥城又是17年,“最美好的年華都留在了這里。”
和錢榮祥一樣,經營工藝品生意的吳海英如今也是市場的老商戶了。她創業的第一桶金就來自這里。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上城區開始推動馬路集市入室經營——岳王路市場計劃整體搬遷至吳山花鳥城時,攤主們都曾猶豫過——從攤主到店主,成本高了不說,還有可能影響人氣。
但讓人欣喜的是,幾年間,吳山花鳥城馬不停蹄地進行了多次升級改造——硬件上,電梯、中央空調等現代化配置不斷充實,努力營造更好的經營與購物環境;軟件上則通過專業的市場管理團隊,不斷調整管理模式、經營方式,組織商戶培訓,構建商戶商城聯通的共贏生態。
環境的華麗轉變讓吳海英頗為心動,但最終打消她疑慮的,是一個實驗——那年,她一口氣在吳山花鳥城、延安路通寶城、定安路、城西、河坊街、二百大等地試營業了6家店。“結果證明,在吳山花鳥城的店鋪人氣和銷量是最高的。”從此,吳海英安心在花鳥城落腳。
包括她在內,岳王路大多數攤主都告別了油氈布棚,逐步在三尺柜臺前站穩腳跟。
誠信經營 換來20年“老客”
吳山花鳥城二樓,一家200多平方米的保健品店里,46歲的老板張更海正和店員一起打包參茸,準備給嘉興的客人發貨。眼下,張更海的業務已經覆蓋浙江全省。而最讓他驕傲的,是積累下一批老客戶,其中不乏相識20多年的客戶。“起初也蠻難的,因為我賣的價格比藥店低,有的客戶不信,就試探性買幾兩人參,回家和藥店里的一對比,發現質量是一樣的,于是就認準了我。一傳十、十傳百,生意就來了。”
張更海還清楚記得他的第一個顧客——那是1991年,才18歲的他跟姨丈一起從吉林來杭州擺攤做生意。一有空,他們就帶著參茸樣品上門推銷,靠兩條腿走遍大大小小的藥店。也就是那時,他們認識了在泰山堂藥店工作的楊阿姨,做了幾單生意。“干我們這行,質量是最要緊的。我們的東西都直接從貨源地采購,藥店里的老藥工都有幾十年經驗,一眼就能看出東西好不好。”
不過,一兩年后,張更海的姨丈覺得老家生意更好,想回去發展。但張更海卻說想留在杭州,他覺得這里還有市場。
“當時他背著包,拿著樣品,站在我面前說,‘阿姨,只要您給我一單生意,我就不回東北了。’”楊阿姨覺得,跟前的這個小伙雖然年輕,但身上有股子精神氣兒,于是就跟張更海定了50公斤的白糖參。
這下把張更海高興壞了。“楊阿姨是大客戶,跟她合作,一年生活費就有了,我也有了繼續待在杭州的信心。”張更海記得很清楚,當時楊阿姨還不斷叮囑他,生意要做大,誠信要放在第一位。
20多年,這句話張更海一直記在心里。“每年都有20幾天在外面跑,去云南、貴州、陜西、廣東,尋找質量最好的參茸和藥材,堅持從源頭把控產品質量。”正是靠這點,張更海慢慢積累了口碑,做大了生意。
以誠為本、以信立業,這也是吳山花鳥城一以貫之的傳統。成立之初,有一些經營戶的產品以次充好,市場便從嚴、從重、從快進行整治和管理。此后市場不斷強化管理,并將管理重點延伸到經營產品調整、誠信經營引導上,使商戶們都樹立起誠信為本的原則。
緊跟市場 創意敲開新商機
花卉區一角,店主陳路明正忙著剪枝插花,19支香檳玫瑰,以百合、滿天星作點綴,配上包裝紙、綁上絲帶,不到5分鐘,一束漂亮精致的花就從他手中誕生了。這時,一位老朋友給陳路明打來電話——他的新房子剛裝修好,想請他幫忙設計盆栽擺放。
陳路明入駐吳山花鳥城已有18個年頭。十幾平方米的店鋪里,擠滿了各色花藝,上百個花種。這幾年,陳路明明顯感受到花卉市場的變化——不僅花卉銷量大幅增加,而且消費者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前花材種類比較少,基本就是玫瑰、百合、康乃馨這‘老三樣’。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舍得花錢買花了!也更偏愛一些進口和新穎花材,花的質量和新鮮度變得更加重要。”
消費升級使得陳路明需要不斷調整經營思路。比如,將花卉更多應用到家庭軟裝、酒店大堂、商場、餐館等場所。而且,為迎合市民選花的需求,他還在鮮花的寓意上做足了文章,比如取“金玉滿堂”“鴻運當頭”等具有吉祥喜慶寓意的名字。
據了解,許多花店在經營業務的同時還開展花藝培訓及網上銷售。按陳路明的話說,“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轉型路上‘開新花’。”
謀變的不僅是花市,水族區華麗水族的店主也在積極求新求變。比如,有人花幾千元購買觀賞魚,是為了欣賞和興趣,但可能不會養魚——魚缸水體水質不良,外界的干擾或者刺激等,都會引起魚兒生病導致死亡。為此,不少商戶想到了提供后續保養服務,打開了新市場。
得益于市場管理和商戶經營的齊頭并進,吳山花鳥城多年來持續繁榮,并成為杭州的一大地標。偶爾逛一逛花鳥城,捕捉藏在這城市生活中的小美好,就算杭城連日的陰雨,也擋不住徜徉在花草之中的美妙心情。而作為杭州最活色生香之地,花鳥城的意義就在于,它把大千世界縮在一隅,躋身人潮,在討價還價聲中,可以感受到人情味十足的煙火氣。
記者手記
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處“色與聲俱妙,鳥啼花亂開”的花鳥市場。杭州花鳥市場的發源地當屬岳王路,1984年1月開始交易,2002年遷入吳山花鳥城,并開始商場化管理,引導商戶誠信經營、多樣化發展。到如今,吳山花鳥城已成為集游、購、賞、吃、住、行一體的綜合性購物休閑中心,在你來我往中訴說著城市新事。
如果說岳王路花鳥市場是商業發展進程中的初級交易形態,是市民生活習慣的產物,編織的是杭州人的市井文化,那么搬遷進“綜合體”式的吳山花鳥城,蘊含的則是杭州市民日益提高的對品質生活的需求。
經歷多輪轉型升級的花鳥城,除了可見的硬件提升,更重要的是逐步健全市場管理。誠信經營,成為這里商戶去留的試金石,而創新發展則是他們為自己與廣大顧客開創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今春,太陽“流浪”,杭城陰雨綿綿,但吳山腳下的花鳥城里卻依舊是一派生機盎然——萌態可人的各式寵物,造型優美的大小盆栽,芳香四溢的花卉,琳瑯滿目的保健品和工藝品,無論哪一類的店鋪前都是人流如梭,精挑細選的買家和“專家型”的商家湊攏著身子,交流著這座城里人們活色生香的日常。
“最近總是下雨,生意有影響嗎?”杭州吳山花鳥城總經理胡碧霞走在市場的各個店鋪間,親切地和商戶們聊天打招呼。幾十年來,胡碧霞經歷了花鳥市場的發展變遷。在她看來,經營戶的忙碌,濃縮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從岳王路花鳥市場一路蛻變而來的吳山花鳥城,也恰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證明。
10年時間 從攤主變成店家
和胡碧霞打過招呼,57歲的錢榮祥氣定神閑地泡了杯紅茶,裊裊茶香氤氳在28平方米的盆栽店里。店里花草竹石滿目,擺放著香蘭、月季等各色盆景。
“養花可以陶冶身心,養盆景卻是一門藝術。”養盆景是錢榮祥的愛好,1991年,他在岳王路花鳥市場擺了個攤,專門賣盆栽,“也算是把愛好做成了工作。”錢榮祥笑著說。
當時的岳王路花鳥市場,是杭州人氣最旺、名聲最大的花鳥市場,市場里有上百家攤位,一眼望不到盡頭,花鳥魚蟲、文玩應有盡有。擁擠的街道、簡單的大棚,過路車的鳴笛、商販的叫賣聲、魚的腥味、花的香味全都混雜在一起,可謂是最貼近市民原生態生活的地方。
每天早上七點,市場就熱鬧起來,直到入夜人潮才逐漸褪去。那時,錢榮祥賣的最多的是雀梅、榆樹、鐵樹、君子蘭等。他記得,當時全國各地都有人來:“名氣大啊。”從30歲起,錢榮祥就在市場擺攤,整整待了10年,搬入吳山花鳥城又是17年,“最美好的年華都留在了這里。”
和錢榮祥一樣,經營工藝品生意的吳海英如今也是市場的老商戶了。她創業的第一桶金就來自這里。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上城區開始推動馬路集市入室經營——岳王路市場計劃整體搬遷至吳山花鳥城時,攤主們都曾猶豫過——從攤主到店主,成本高了不說,還有可能影響人氣。
但讓人欣喜的是,幾年間,吳山花鳥城馬不停蹄地進行了多次升級改造——硬件上,電梯、中央空調等現代化配置不斷充實,努力營造更好的經營與購物環境;軟件上則通過專業的市場管理團隊,不斷調整管理模式、經營方式,組織商戶培訓,構建商戶商城聯通的共贏生態。
環境的華麗轉變讓吳海英頗為心動,但最終打消她疑慮的,是一個實驗——那年,她一口氣在吳山花鳥城、延安路通寶城、定安路、城西、河坊街、二百大等地試營業了6家店。“結果證明,在吳山花鳥城的店鋪人氣和銷量是最高的。”從此,吳海英安心在花鳥城落腳。
包括她在內,岳王路大多數攤主都告別了油氈布棚,逐步在三尺柜臺前站穩腳跟。
誠信經營 換來20年“老客”
吳山花鳥城二樓,一家200多平方米的保健品店里,46歲的老板張更海正和店員一起打包參茸,準備給嘉興的客人發貨。眼下,張更海的業務已經覆蓋浙江全省。而最讓他驕傲的,是積累下一批老客戶,其中不乏相識20多年的客戶。“起初也蠻難的,因為我賣的價格比藥店低,有的客戶不信,就試探性買幾兩人參,回家和藥店里的一對比,發現質量是一樣的,于是就認準了我。一傳十、十傳百,生意就來了。”
張更海還清楚記得他的第一個顧客——那是1991年,才18歲的他跟姨丈一起從吉林來杭州擺攤做生意。一有空,他們就帶著參茸樣品上門推銷,靠兩條腿走遍大大小小的藥店。也就是那時,他們認識了在泰山堂藥店工作的楊阿姨,做了幾單生意。“干我們這行,質量是最要緊的。我們的東西都直接從貨源地采購,藥店里的老藥工都有幾十年經驗,一眼就能看出東西好不好。”
不過,一兩年后,張更海的姨丈覺得老家生意更好,想回去發展。但張更海卻說想留在杭州,他覺得這里還有市場。
“當時他背著包,拿著樣品,站在我面前說,‘阿姨,只要您給我一單生意,我就不回東北了。’”楊阿姨覺得,跟前的這個小伙雖然年輕,但身上有股子精神氣兒,于是就跟張更海定了50公斤的白糖參。
這下把張更海高興壞了。“楊阿姨是大客戶,跟她合作,一年生活費就有了,我也有了繼續待在杭州的信心。”張更海記得很清楚,當時楊阿姨還不斷叮囑他,生意要做大,誠信要放在第一位。
20多年,這句話張更海一直記在心里。“每年都有20幾天在外面跑,去云南、貴州、陜西、廣東,尋找質量最好的參茸和藥材,堅持從源頭把控產品質量。”正是靠這點,張更海慢慢積累了口碑,做大了生意。
以誠為本、以信立業,這也是吳山花鳥城一以貫之的傳統。成立之初,有一些經營戶的產品以次充好,市場便從嚴、從重、從快進行整治和管理。此后市場不斷強化管理,并將管理重點延伸到經營產品調整、誠信經營引導上,使商戶們都樹立起誠信為本的原則。
緊跟市場 創意敲開新商機
花卉區一角,店主陳路明正忙著剪枝插花,19支香檳玫瑰,以百合、滿天星作點綴,配上包裝紙、綁上絲帶,不到5分鐘,一束漂亮精致的花就從他手中誕生了。這時,一位老朋友給陳路明打來電話——他的新房子剛裝修好,想請他幫忙設計盆栽擺放。
陳路明入駐吳山花鳥城已有18個年頭。十幾平方米的店鋪里,擠滿了各色花藝,上百個花種。這幾年,陳路明明顯感受到花卉市場的變化——不僅花卉銷量大幅增加,而且消費者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前花材種類比較少,基本就是玫瑰、百合、康乃馨這‘老三樣’。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舍得花錢買花了!也更偏愛一些進口和新穎花材,花的質量和新鮮度變得更加重要。”
消費升級使得陳路明需要不斷調整經營思路。比如,將花卉更多應用到家庭軟裝、酒店大堂、商場、餐館等場所。而且,為迎合市民選花的需求,他還在鮮花的寓意上做足了文章,比如取“金玉滿堂”“鴻運當頭”等具有吉祥喜慶寓意的名字。
據了解,許多花店在經營業務的同時還開展花藝培訓及網上銷售。按陳路明的話說,“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轉型路上‘開新花’。”
謀變的不僅是花市,水族區華麗水族的店主也在積極求新求變。比如,有人花幾千元購買觀賞魚,是為了欣賞和興趣,但可能不會養魚——魚缸水體水質不良,外界的干擾或者刺激等,都會引起魚兒生病導致死亡。為此,不少商戶想到了提供后續保養服務,打開了新市場。
得益于市場管理和商戶經營的齊頭并進,吳山花鳥城多年來持續繁榮,并成為杭州的一大地標。偶爾逛一逛花鳥城,捕捉藏在這城市生活中的小美好,就算杭城連日的陰雨,也擋不住徜徉在花草之中的美妙心情。而作為杭州最活色生香之地,花鳥城的意義就在于,它把大千世界縮在一隅,躋身人潮,在討價還價聲中,可以感受到人情味十足的煙火氣。
記者手記
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處“色與聲俱妙,鳥啼花亂開”的花鳥市場。杭州花鳥市場的發源地當屬岳王路,1984年1月開始交易,2002年遷入吳山花鳥城,并開始商場化管理,引導商戶誠信經營、多樣化發展。到如今,吳山花鳥城已成為集游、購、賞、吃、住、行一體的綜合性購物休閑中心,在你來我往中訴說著城市新事。
如果說岳王路花鳥市場是商業發展進程中的初級交易形態,是市民生活習慣的產物,編織的是杭州人的市井文化,那么搬遷進“綜合體”式的吳山花鳥城,蘊含的則是杭州市民日益提高的對品質生活的需求。
經歷多輪轉型升級的花鳥城,除了可見的硬件提升,更重要的是逐步健全市場管理。誠信經營,成為這里商戶去留的試金石,而創新發展則是他們為自己與廣大顧客開創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