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福建綠意濃。
武平縣梁野山下,養蜂人鐘亮生追花逐蜜正忙。去年,由他發起的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產值超千萬元,帶動近300戶農民致富。鐘亮生說,武平人“家里有礦”,這滿眼蒼翠便是最大的富礦。
撬動起這座富礦的,正是那場發端于武平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1998年,鐘亮生從部隊轉業到武平林業系統,成為一名護林員。定時巡山,與盜伐者斗智斗勇,是他工作的常態。
2001年12月30日,第一本標注著“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歸林農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權證,在武平縣萬安鄉捷文村誕生。福建林改由此拉開序幕。這場被稱為“從山下轉向山上”的改革,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林改之后,盜伐不再,山頭復綠。2006年,鐘亮生從梁野山的青山綠水中看到了商機,因地制宜發展養蜂業。
梁野仙蜜一炮打響,訂單不斷。如何帶動更多林農“不砍樹也致富”?2011年,他發起成立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吸納本地林農參與,并為新蜂農們提供技術、蜂種、市場銷路等全套支持。如今,主打綠色生態牌的梁野仙蜜逐漸走出閩西,遠銷北京、香港等地。
“事實證明,好生態是最好的發展資源,擁有最強的市場號召力。”作為林改的親歷者,鐘亮生最大的體會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非對立關系,而是互饋關系。
受益于林改,“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現擁有林業用地面積324.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9.7%。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
2013年,武平縣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首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當地充分發揮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編制林下經濟發展總體規劃,鼓勵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四大類型的林下經濟。
“多年來,福建堅持不懈地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生態保護與林業發展夯實了制度基礎,為全國林改不斷提供新鮮經驗。”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當前,林改的題中之意便是考慮如何持續深化,不斷完善制度配套,從而真正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促進的道路,譬如,林改帶來林權結構小型化、林地資源分散等新情況,如何解決林農抵押難、貸款難等問題,如何推進林業適度規?;洜I,發展新型林業經營主體?
深化林改,福建在路上——
創新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機制,優先贖買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地等重點生態區位中的過熟商品林;創新集體林業規模經營機制,加快培育數量更多、規模更大、跨行政區域的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創新金融支持林業發展機制,推出更多新的林業金融產品,充分發揮林權收儲機構作用,有效防控林業金融風險,促進林權抵押貸款“增量擴面”。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社會得綠、林農得利”的故事,正在八閩大地相傳。
去年12月3日,全國首家“森林生態銀行”在順昌縣開張。
“我們借鑒金融機構運營模式,以托管、贖買、租賃、抵押擔保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資源,并通過專業隊伍,開展規?;⒖茖W化、集約化管護和開發。”順昌縣國有林場場長趙剛源說。
去年,將樂縣整合全縣竹林、林木資源,采取“公司+林農”的模式,嘗試打包開發20萬畝“毛竹林經營碳匯項目”。在這套林業碳匯開發模式下,林農只需要提供林權證并依據指導規范經營,便可以售賣竹林所固定的二氧化碳并獲得收入。生態投入因此有了更多回報,護林與增收兩不耽誤。
武平縣梁野山下,養蜂人鐘亮生追花逐蜜正忙。去年,由他發起的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產值超千萬元,帶動近300戶農民致富。鐘亮生說,武平人“家里有礦”,這滿眼蒼翠便是最大的富礦。
撬動起這座富礦的,正是那場發端于武平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1998年,鐘亮生從部隊轉業到武平林業系統,成為一名護林員。定時巡山,與盜伐者斗智斗勇,是他工作的常態。
2001年12月30日,第一本標注著“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歸林農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權證,在武平縣萬安鄉捷文村誕生。福建林改由此拉開序幕。這場被稱為“從山下轉向山上”的改革,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林改之后,盜伐不再,山頭復綠。2006年,鐘亮生從梁野山的青山綠水中看到了商機,因地制宜發展養蜂業。
梁野仙蜜一炮打響,訂單不斷。如何帶動更多林農“不砍樹也致富”?2011年,他發起成立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吸納本地林農參與,并為新蜂農們提供技術、蜂種、市場銷路等全套支持。如今,主打綠色生態牌的梁野仙蜜逐漸走出閩西,遠銷北京、香港等地。
“事實證明,好生態是最好的發展資源,擁有最強的市場號召力。”作為林改的親歷者,鐘亮生最大的體會是,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非對立關系,而是互饋關系。
受益于林改,“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現擁有林業用地面積324.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9.7%。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
2013年,武平縣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首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當地充分發揮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編制林下經濟發展總體規劃,鼓勵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四大類型的林下經濟。
“多年來,福建堅持不懈地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生態保護與林業發展夯實了制度基礎,為全國林改不斷提供新鮮經驗。”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當前,林改的題中之意便是考慮如何持續深化,不斷完善制度配套,從而真正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促進的道路,譬如,林改帶來林權結構小型化、林地資源分散等新情況,如何解決林農抵押難、貸款難等問題,如何推進林業適度規?;洜I,發展新型林業經營主體?
深化林改,福建在路上——
創新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機制,優先贖買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地等重點生態區位中的過熟商品林;創新集體林業規模經營機制,加快培育數量更多、規模更大、跨行政區域的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創新金融支持林業發展機制,推出更多新的林業金融產品,充分發揮林權收儲機構作用,有效防控林業金融風險,促進林權抵押貸款“增量擴面”。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社會得綠、林農得利”的故事,正在八閩大地相傳。
去年12月3日,全國首家“森林生態銀行”在順昌縣開張。
“我們借鑒金融機構運營模式,以托管、贖買、租賃、抵押擔保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資源,并通過專業隊伍,開展規?;⒖茖W化、集約化管護和開發。”順昌縣國有林場場長趙剛源說。
去年,將樂縣整合全縣竹林、林木資源,采取“公司+林農”的模式,嘗試打包開發20萬畝“毛竹林經營碳匯項目”。在這套林業碳匯開發模式下,林農只需要提供林權證并依據指導規范經營,便可以售賣竹林所固定的二氧化碳并獲得收入。生態投入因此有了更多回報,護林與增收兩不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