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大道所向 逐綠而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5-10  來源:新京報  作者:孟然  
                大道所向,逐綠而行。春正濃、夏未至之際,長城腳下,媯水河畔,一場“綠色”的盛會——2019北京世園會如約而至。在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道:“我們要維持地球生態整體平衡,讓子孫后代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

      “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這是兒時故鄉的模樣。讓我們的后代在燦爛星空下求索時空奧秘,在綠水青山間汲取生命力量,在鳥語花香中豐盈審美體驗,顯然需要我們“逐綠而行”。

      即便拋開田園牧歌式的浪漫敘事,回歸最現實的盤算,我們也得承認,我們的生活生產都仰賴于大自然的“供養”。

      可也得看到,“竭澤而漁”帶來的眼前利益依然充滿誘惑。特別是近一兩年,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個別地方狠抓生態治理的定力有所搖擺,勁頭有所松動。

      所以說,“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這樣一句判斷,并非“春風得意馬蹄疾”意義上的“快”,而是“時不我待”意義上的快馬加鞭,是重要性繼續“升格”,是集合更多的精力、人力、科技、政策,去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而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快車道,在這些經驗之外,我們仍需要新參與者、新政策、新技術不斷“入局”。

      “快”意味著治理將更加穩準狠。無論是藍天保衛戰、治理“散亂污”企業還是農村污染治理等,接下來的環境治理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也都需要靶向施治式治理。

      “快”意味著要匯聚合力。低碳出行、理性消費、節約資源、垃圾分類,需要公眾的厘米推進;承擔治污責任、升級排污設施、發展循環經濟,則需要企業的自覺拱衛。

      生態保護選項有很多,但沒有疑義的是,在這場家園保衛戰中,我們都是“守夜人”,沒有誰是“局外者”。這也是新京報推出“綠道”特刊的意義所在。綠,是本色追求;道,是定位品格。我們宣揚生態文明政策法規,解讀當下污染防治的新態勢,監督揭露潛藏已久的黑工廠,探討解決問題的新方案,都是為了以“綠色”為名,聚治污合力,筑生態“綠道”。

      逐綠之道,文明之階。“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堅信,在利劍高懸、開放監督、各方參與之下,“星空”“青山”和“花香”也更加可及。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