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福建旅游正進入“全福游、有全福”時代,全域旅游持續推進。按照《關于加快推進全域生態旅游的實施方案》,到2020年,全省將創建15家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100個休閑集鎮,開發1000個旅游村。
全域旅游是將特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進行整體規劃布局、綜合統籌管理、一體化營銷推廣,實現旅游業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是旅游資源豐富地方的發展趨勢。2016年3月,我省確定了12個縣市試點全域旅游。各地從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凝練主題、增強景區吸引力入手,引導旅游景區走上多業態發展之路,旅游產業發展空間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然而,筆者在基層走訪時發現,個別地方出現攤子鋪得過大的傾向,村村都想建景點、發旅游財。
出現這種傾向的主要原因,一是對全域旅游認識有偏差,以為全域旅游就是在區域內處處發展旅游業,忽視景區景點的合理配置和產業的協作融合;二是對旅游業發展前景盲目樂觀。應當看到,隨著交通日益便捷、百姓收入提高,人們有能力和意愿追求“詩和遠方”,旅游業前景總體看好。但同時,人們對旅游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沒有特色、服務欠缺的旅游項目,尤其那種重復建設、千村一面的景點,很可能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新建旅游項目當遵循市場規律。雖然全域旅游試點市縣旅游資源豐富,但并不意味著所有村都具備發展旅游業的條件。以市場前景好為前提,有序開發特色資源,才能持續健康發展。全域旅游格局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要循序漸進,努力引進有市場需求的好項目,并加強與其他產業的整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發展全域旅游,關鍵在于對區域資源有機整合,實現融合發展。應根據各村具體情況施策,對于資源稟賦普通的村,沒必要追求“大而全”建成旅游景點,而應立足于服務本村村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滿足村民對休閑文化生活更高的需求。對于擁有獨特旅游資源的村,按照區域旅游規劃分步實施,形成有競爭力的特色旅游景點,推動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