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總刮沙塵暴,村道上的沙子堆起來有1米多高。這幾年路邊種了樹,農田有了防護林,沙窩子也都被治理了,黃沙天越來越少了,我這些樹苗以后也要拿去綠化環境。”胡寶一邊給雞喂食一邊說。
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后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這片沙地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間生態體系嚴重失衡,一度出現沙進人退的現象。生態環境惡化,農牧民生活也陷入貧困。
為了扭轉不斷惡性循環的局面,科爾沁左翼后旗近年推進以生態修復促脫貧的工作模式,讓沙地變綠、沙土生金。
當地時間5月15日下午,2019全球減貧伙伴研討會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會上宣布了110個全球最佳減貧案例,科爾沁左翼后旗的“生態修復促扶貧”模式成為首批被公布的24個案例之一。
初夏時節,努古斯臺鎮努古斯臺嘎查3萬多畝林草長勢正盛。黨支部書記寶音說,在植樹造林過程中,村民們種植了錦繡海棠果樹200多畝、林間藥材500多畝,不僅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村民生活也越來越富裕了。
科爾沁左翼后旗旗長何志偉說,近幾年當地全力開展人工造林、封禁保護、退耕還林工作,在此過程中,農牧民把嚴重沙化的土地通過協議流轉給國有林場和苗圃,以便統一進行苗木培育、造林綠化。此外,農牧民還可以通過從事育苗、在造林企業務工獲得收入。
這是科爾沁左翼后旗旗長何志偉在研討會上做案例介紹。
經過持續生態治理,科爾沁左翼后旗1320多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干旱、洪澇、風沙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大大減少。
生態環境的好轉,又為當地農牧民帶來了肉牛、經濟林果、藥材和生態旅游等一系列可持續的產業收益。
科爾沁左翼后旗通過實施“生態修復促脫貧”,累計減貧1.1萬余戶、3.02萬余人,貧困群眾人均收入從2300多元增長到近5500元。
目前,這個旗已經在沙漠原始森林生態系統、濕地草原生態系統集中地區設立了17處自然保護區,占全旗總面積的11.8%。
何志偉說,在世界荒漠化加劇的情況下,當地群眾在科爾沁沙地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同時,還實現了廣大農牧民的脫貧增收,達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