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窖慘案遇難者同胞紀念館,是廠窖的標志,讓廠窖甚至全中國時刻牢記發生在廠窖的那場浩劫。19.43米高的紀念碑,提醒著人們慘案發生的時間,裝滿了日軍作惡鐵證的紀念館,幾近還原的血水湖、千人坑,讓人們真切的回顧那份慘痛,同時也激勵人們,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一切吸引著無數人來廠窖,學習、憑吊,甚至還有很多前來尋真、贖罪的日本友人。作為湖南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廠窖慘案遇難者同胞紀念館便接待了游客2.73萬人次。
這份獨有的紅色記憶是廠窖的名片,卻不是全部,依托紀念館,廠窖以紅色+生態旅游為切入點,以衛生村鎮為抓手,提出了“一花一水一園一館”的發展格局,美化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宜居家園。
廠西旅游通道5米拓寬成8米,實施“白改黑”,兩側全面綠化、美化工程全面完成,全長近0.8千米的沿江路改造升級成4.5米的柏油路,打開全新交通面貌;投資近1000萬元對集鎮中心街商鋪300多戶門面進行“穿衣戴帽”整體改造;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設全部竣工;農村危房改造75戶全部驗收合格;污水處理廠管網鋪設全面完工;垃圾中轉站完工并投入使用,農村清潔工程位列全縣第一,并于2017年12月通過湖南省“省級衛生鄉鎮”的驗收。
在基礎設施建設、宣傳發動等一系列措施影響下,廠窖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同時也將“紅色廠窖”的旅游品牌不斷打響。2018年,廠窖接待了120.6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73億元。
旅游是特色,但產業的發展才能讓農民真正富起來。廠窖鎮經濟發展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近年來,廠窖鎮以促進農產業集約化、專業化的“合作社+農戶+土地流轉”的模式,依托專業合作社和休閑農莊,成立農業合作社36家,流轉土地9000多畝,轉變農業生產模式,重點招商引資先進農業技術,大力推廣稻蝦養殖、蔬菜種植,帶動周圍貧困戶直接增收213萬元。借助產業扶貧等方式,2018年完成精準脫貧任務298戶884人,完成城西村貧困村脫貧摘帽任務,貧困發生率為0.8%。與旅游發展齊頭并進,實現全年GDP10.96億元,同比增長6.4%,鎮財政收入實現明顯增長。
物質文明得以發展,精神文明也從未落下。鄉風文明建設,掃黑除惡行動,讓“治陋習,剎三風,樹新風”深入人心,群眾安全感進一步提升,全年未發生一起安全生產事故,綜治民調排名全市第一。“寧可自己麻煩多次,不讓群眾麻煩一次”的服務理念,規范的管理,便捷的服務,切實解決群眾的困難與糾紛,也讓廠窖鎮群眾更具幸福感。
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經濟發展、公共服務多管齊下,廠窖人將那份血色歷史化作前進動力,以鄉村振興“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為發展目標,全力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在未來,也將繼續,銳意進取,實現“紅色廠窖,生態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