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呈現“中國精彩”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6-03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從5月31日召開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截至2019年5月,中國已有世界遺產53項,囊括了自然遺產、雙遺產和文化景觀遺產等以自然特征為基礎的全部遺產類型。其中,自然遺產1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文化景觀遺產5項、文化遺產31項。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佳實踐,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精彩”。 

      世界遺產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自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建立《世界遺產名錄》以來,保護世界范圍內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理念作為人類應對生態危機和文化危機最具認同感的戰略,在全球得到廣泛傳播。截至2019年5月,已有193個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092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于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在世界遺產申報、保護、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有效保護了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珍貴自然遺產,推動了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索實踐了生態文明重要制度。先行示范了國家公園的體制和理念,顯著提升了公眾對世界遺產的認知和保護意識。自然遺產事業發揮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惠及民眾、改善民生,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帶動地方優化發展模式。2018年,遺產地接待境外游客超過1246.2萬人次,占全國入境游客總人數的9.7%,各遺產地為地方帶來直接旅游收入143.75億元。

      在國際上,中國的自然遺產事業豐富了世界遺產內涵,推動了全球世界自然遺產事業發展,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

      我國已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自然遺產管理體制機制。加強了法制建設,與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10余部,今年將結合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啟動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加強了管理機構建設,2018年機構職能調整中,將世界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管理職能,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轉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強化了技術支撐,2014年,我國專門成立了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建立了世界自然遺產專家委員會。

      我國對世界自然遺產采取了一系列保護管理措施,一是嚴格規劃管控,二是發揮監測作用,三是加強能力建設,四是推動科學研究,五是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今后,在世界自然遺產保護33年工作的基礎上,中國將更好地履行《世界遺產公約》,更好地把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推動中國從遺產大國邁向遺產強國,讓世界自然遺產這塊瑰寶永遠綻放“中國精彩”。

      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宣傳活動將于6月8日在貴州省銅仁市舉辦。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