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與認識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如果說現在與以前有所不同,筆者認為就是挑戰更大了、難度更大了。因此,我們的視野要更寬、專業水準要更高。那么怎樣能夠做到這些呢?
一是從融入國家戰略的高度,提高對城鎮化意義的認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許多新內容,最重要的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很大程度集中在城鎮化方面,大家認識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我們的發展還沒能做好這一點。
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提到七個方面的國家戰略,每個戰略都與城鎮化緊密相關。尤其是輿論關注比較多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大量包含了城鎮化的內容,離開城鎮化就做不好、做不到。人口問題、公共服務問題、土地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也都與城鎮化高度相關。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看文件里有沒有“城鎮化”這三個字,而是要聯系國家戰略去研究新時代城鎮化的新使命。
二是強調多學科跨界融合,攻克城鎮化重大復雜問題。
以往討論城鎮化,比較多的是從經濟層面來考慮,當年起草城鎮化文件時,談的最多的主要是城鎮化如何拉動經濟發展。而如今城鎮化與宏觀經濟的關系仍然極其重要,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思考城鎮化對于“六個穩”的作用。但大家還應意識到城鎮化的意義又不局限于它的經濟意義,城鎮化還帶來了社會的變化等。
城鎮化帶來了生態文明,而高質量的城鎮化也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實現路徑等。筆者認為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還應是空間的高質量發展。我國未來的發展如果僅僅只有產業產品的高質量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空間的高質量。如果在空間上亂七八糟、支離破碎,那就不能叫高質量發展。
研究城鎮化的學科,以前比較多的是經濟學、地理學、規劃學等,現在發現城鎮化改革改到最后,大量問題涉及到社會學、法律學、生態學等。這就說明,城鎮化的綜合性極強。我們需要實現多領域跨界融合,才能集中各方面力量,實現突破,推進城鎮化改革向前再走一公里。
三是做到融會貫通,生產出能夠引領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高質量成果。
目前,我國的城市現代化要發展好還有一段路要走。要真正實現城鎮化、推進城市發展,最終實現現代化,既不能全盤照搬其他國家的經驗,也不能犯自身經驗主義錯誤。
我國有14億人口,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真正富起來也就是4億多,未來10億人要達到現在4億人的生活水平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日本、香港、臺灣、新加坡、韓國這些經濟體的人口總數很少,經過十幾年高速發展就富起來,但我國不一樣。要在理論上講清楚這些不容易,我們需要研究我國的國情,需要去調查研究。
我國城鎮化面臨著復雜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注重調查研究,對國內外情況了然于胸,達到融會貫通,才能突破理論的、體制的、經驗的條條框框,才能有創新性思維、超前性意識,最后產生戰略性認識與可操作性的方案。
今年我國將要開始“十四五”規劃前期研究,城鎮化、城市發展領域有大量問題需要研究。“十四五”將是一個重要的起點,從國家大的戰略上來講,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始向現代化邁進。城市化如何向現代化邁進,這需要考慮許多重大問題。從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從改革與發展兩個維度等方面來看,城鎮化都有很多重大問題需要研究。這就要求從事城鎮化研究的人員專心致志、持續努力,幾年如一日地跟蹤一兩個方向與題目,生產出精品而不是“易碎品”“低質品”,為國家的城鎮化與城市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