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林改18年:一本林權證里的大山傳奇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6-06  來源:新華網  
                位于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武平縣,曾因貧困被當地人稱為“福建省尾”。如今,這里山間草木繁盛,林下氣象萬千,昔日的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在2016-2018年連續三年躋身福建“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護山、發展林下經濟,武平以持續深化林改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武平縣委書記陳廈生說,18年間,一場始于林權證的改革激活了武平萬重山,武平也在新的改革中繼續書寫大山傳奇。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護山”

      紅頂白瓦的小洋樓在綠海中翻涌,陽光伴隨蟬鳴散落在“全國林改第一村”的石碑上,捷文村,中國第一本林權證誕生的地方,在歷史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一刻。

      對于一個田地600多畝,卻坐擁林地2萬多畝的村莊而言,林業是最重要的發展資源,卻也曾是困擾這里最深的問題。上世紀的捷文村,雖然開展了林業“三定”,但產權、經營主體不明等問題突出,村民普遍認為“山是公家的”,因此“亂砍濫伐難制止、林火撲救難動員、造林育林難投入、林業產業難發展、望著青山難收益”長期困擾著捷文村。

      “山多人少,僅憑個人的力量根本顧不過來。”捷文村原黨支部書記鐘泰福回憶說,為了護林,當年村里不僅組織了專門的護林隊,村干部也要輪流值班,“不僅本村的人砍,隔壁鄉鎮的村民也會來砍,常常還因為木材的所屬問題發生糾紛。”

      “當時的情況,不分也得分。”鐘泰福感慨道,林子如何分配成為捷文村每一位村民最關心的事。但是具體怎么分,上無政策,前無先例。于是在村委會和村民達成了共識——“山要自己分,山要平均分,讓每家每戶都有擁有自己的山林。”

      2001年12月,捷文村發出了中國第一本林權證,踏出了集體林權改革的第一步。

      產權明晰了,山上揮舞的斧鋸變成了養林護林的鐵鍬。“原先護林員晚上都要值班,再多都管不住,后來根本就不需要管了,大家都把種樹當種自己的田一樣。” 鐘泰福說,原先20多人加村干部都看不過來的林子,如今三個人仍顯得游刃有余。

      “以前護林員職責是防止村民偷木頭,現在更多的是宣傳森林防火知識,提醒游客不要野外用火。”駐村書記陳霞青告訴記者,雖然現在護林隊人數少了,護林員們卻紛紛反映林子看護起來比以前更輕松了。據了解,林改后,全村未發生一起森林起火的案件,森林覆蓋率達到79.7%,比林改前增長了2.9個百分點,而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也從2001年的1600多元提高到2018年的16000多元。

      從“樹上生意”到“林下經濟”

      2012年,在建設“生態文明示范省”的要求下,福建重點生態區位的900多萬畝商品林被限伐,同時木材的采伐年限也有不同程度的延長。保住了“綠水青山”,如何創造“金山銀山”成了擺在當地人面前的難題。

      “樹上生意”做不通,當地利用樹下的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包含養殖、種植、采集加工為一體的康莊大道。

      2013年,永平鎮梁山村青年楊漢民放棄了在廈門的家禽批發生意,回到大山里做起了養殖棘胸蛙的生意。如今,“看溪水流淌,聽蛙聲一片”成為他林原生活的真實寫照。在他看來,林地里雖然少了木材生意,但是留住了清澈的山泉水和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換來的是整個林下經濟產業”。如今養殖場每年的利潤達數十萬元,在他的帶動下,養殖場工作的3戶貧困戶也全部實現脫貧。

      而在昔日的“林改第一村”,人們繼續發揚著林改首創精神。“大山是寶藏,林菌就是我們挖掘出的珍寶種類之一。”在捷文村的林下有機靈芝基地,陳霞青介紹說,當地變“砍伐”為“林下仿野生有機靈芝栽培”,一次種植可以連續采收3-4年,幫助貧困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2013年,武平縣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首批、福建唯一的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015年以來,當地新建各類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30個,帶動企業和林農投資8200多萬元。

      武平縣林業局局長鐘達昌介紹,林下經濟所生產的生態產品,滿足了綠色消費的需求,價格一般能高出同類非生態產品許多。因此,縣財政安排貧困戶生產發展資金160萬元,精選一批“短平快”的增收項目,引導鼓勵貧困戶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宜項目,目前全縣共有1218戶貧困戶從事林下經濟項目。

      從“林木資源”到“生態產業”

      2000多萬立方米的森林蓄積量不僅孕育了林下肥沃的產業,也培植了郁郁蔥蔥的森林景觀和難得的清新空氣,如今,“來武平,我‘氧’你”成為當地的一張特色旅游名片。

      參天之木映襯涓涓細流,有著百年歷史的樹根在爬滿青苔的巖石上盤旋,而不遠處,寫著“森林人家”的紅燈籠正隨風搖曳。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村民賴太祿經營著一家休閑農莊,早在林改前,梁野山的許多林地就被劃為自然保護區,村民和山林的聯系只剩每年每畝15元左右的生態公益林補助。

      2012年,賴太祿流轉了村里400多畝林地和300多畝耕地,建起了生態休閑農莊,在他看來,盡管600多畝林地“不能動”,但這道綠色風景卻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周末和節假日這里常常爆滿,很多城市來的游客會把貧困戶的雞鴨甚至大米都買回去。”賴太祿說。

      截至2018年底,武平縣已有70家這樣的“森林人家”,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一。與此同時,武平縣正加快中山河國家濕地公園、森林康養基地等項目建設,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一張“生態旅游”的名片正越打越響。鐘達昌表示,2018年,武平縣森林景觀利用經營面積10萬畝,產值超9億元,生態旅游促進了單純利用林木資源向綜合利用林地資源、生態資源和景觀資源轉變,大大縮短了林業經濟周期,為武平綠色發展提供新的探索。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