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劃設計專家看來,行人過街斑馬線是交通工程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關鍵是如何讓行人能更安全、更方便地過街。為避免出現類似的“低級失誤”,精細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北京市)北四環東路外的卷石天地大廈門前,望京西路與阜通西大街交叉口,斑馬線被路旁的隔離綠化帶阻斷。行人需要邁過二三十厘米高的路牙,穿過綠化帶才能通過馬路,對坐輪椅出行的老年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在臨近北五環附近的遠安路,多個路口的斑馬線上擺放著約半米高的鐵柵欄,行人過馬路得繞到路中間或跨過柵欄。
問題1:蹤影難尋辨不清
位于望京大西洋新城南門兩側的公交車站前,兩條斑馬線長年磨損得非常嚴重,已經很難辨別。小區居民乘坐公交車,從步道到公交站,需要穿過輔路才能乘車。記者看到行人在路側等候過馬路時,多數行駛在輔路上的汽車并未減速讓行。“也不知道這有斑馬線,都沒注意到。”一名司機表示,仔細看才發現斑馬線就能看到一兩條,剩下的都已十分不清楚。
“大部分斑馬線早已消失殆盡,來往車輛與過往行人很多,尤其高峰時段,不熟悉這里的人都不知道該在哪里過馬路。”大西洋新城小區居民韓先生表示,由于斑馬線模糊不清,駕駛員較少避讓行人過馬路,很大程度加大了過馬路的危險。
在南湖南路與阜通西大街交叉路口中,斑馬線已經處于被磨損的狀態,穿過阜通西大街的斑馬線只剩下原長度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余部分已完全看不清。該路口中的其他斑馬線也不同程度出現了變淺褪色的情況。“斑馬線應該是明顯的,提示行人走這里,也提示車輛讓行行人。”一名行人表示,模糊不清的斑馬線給人一種走著走著線就沒了的感覺。
花家地南街的路口,路中央的斑馬線已不見蹤影,只有靠近道路兩側依稀能看出其原來的面貌。
臨近北四環的蘇州街與丹棱街交叉路口,東西走向的斑馬線也已經看不到痕跡,只有立在路邊的行人過街指示燈,提示著這里可以穿行馬路。“有一種錯覺,感覺是不是自己走錯了。”一名行人在路口猶豫了一下,看到綠燈亮起時,才直行穿過馬路。“路口雖然有交通燈,但是斑馬線變淺褪色甚至消失,讓一些右轉的車輛可能出現與行人搶行的情況,也存在比較大的安全隱患。”
問題2:綠化帶橫穿斑馬線
卷石天地大廈門前的望京西路與阜通西大街交叉口,兩條斑馬線穿過寬闊的阜通西大街。但想過這條馬路,行人和騎車人卻要費些周折。
道路兩側有一米多寬的綠化帶,其中種植著樹木和草坪。一條斑馬線直接橫穿綠化帶,行人沿著斑馬線穿過馬路時,需要踩著綠化帶才能通過,綠化帶中的植物已經被踩平了一個一米寬的缺口。記者采訪時看到,多名行人站在綠化帶中等待指示燈變綠。綠化帶有二三十厘米高的道牙,行人從這里經過問題不大,而如果行人想把電動車搬過這道坎兒則十分費力。
“推著輪椅走斑馬線,想都別想了。”一名居民表示,推老人坐輪椅過馬路只能有兩個選擇,一是沿輔路向路中央推行20米左右,再從主路中掉頭回到斑馬線,繼續沿著斑馬線穿過馬路。“主路開車都挺快的,確實挺危險的。每次過馬路都得等兩三個紅綠燈才能過去。”另一個辦法就得向東走一百米左右上天橋過馬路,“那就更麻煩了。”
在路口西側的斑馬線,同樣有一端通向了綠化帶。“穿過綠化帶,樹木會擋住行人和駕駛員的視線,安全隱患大了許多。”多名行人穿過馬路時,需要繞過低矮的“樹墻”,才能繼續在斑馬線上行走。“這個設計有些多此一舉”,一位路人低聲抱怨著。
“如果綠化帶無法為人行道騰出空間,能否在道牙上加上緩坡,讓輪椅、自行車可以順利通過。”一名居民建議。
問題3:過馬路得先“跨欄”
工作日的中午12點,午休的白領們三五成群地邊走邊聊。在臨近北五環附近的遠安路與望達路的交叉口,白領們穿過路口不是一件易事。半米高的白色護欄阻斷了斑馬線,讓過馬路的人群無處下腳。
在遠安北一路與望達路交叉路口,護欄攔住斑馬線向路口延伸。一些行人只能步行至路中央,繞過護欄通過馬路。“如果不跨護欄就走不了斑馬線,需要往中央走,一旦發生了交通事故,如何認定責任呢?”兩名女士選擇向道路中央步行,繞過斑馬線上的護欄。并不寬闊的道路中,出現了同方向行人與汽車混行的情況。“斑馬線本來是為了保護行人的安全,這樣卻更危險了。”
沿著望達路繼續向北,在與遠安北二路的交叉路口,四條斑馬線上都設有護欄。通過此處的行人只能選擇跨過護欄,才能通過馬路。路口周邊分布了多座寫字樓,中午時分過往的行人很多,橫穿斑馬線的行人不得不跨越兩端的護欄通過。
“每次從這經過都得吐槽幾句,這是讓過還是不讓過?”看到記者采訪,在附近上班的小周十分不滿。“施劃了斑馬線,安裝了指示燈就表明這條路成為可以通行的路,可護欄偏偏攔住路口,這樣的設置讓行人究竟該怎么走呢?”小周表示,周圍一些道路已相繼開通,但是道路開通后,護欄卻沒有隨之被移走。“很多護欄已經在那擺著幾個月時間了,出行十分不便。”
記者調查發現,在此區域中,多個路口存在著類似的情況,白色的護欄或將路口中的斑馬線完全攔住,或擋住一部分,行人過馬路確實不便。
權威回應
問題路段盡快整改
對此情況,朝陽區交警支隊亞運村大隊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一些路口在設計之初并未設置行人過街斑馬線,但在通行一段時間后發現,行人通行量較大,需要重新施劃斑馬線。在現場施劃中,根據其路面情況有穿過綠化帶的情況。他們將會對此類情況進行上報,盡快解決給行人出行帶來的不便。對一些道路出現了斑馬線褪色模糊的情況也將進行調查,同時對已經完工通車道路中的護欄進行拆除,保證行人的通行便捷與安全。
望京街道相關工作人員昨天也對北京晚報記者回應,綜治部門已與交通部門溝通協調,將對路口中斑馬線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保證居民出行的安全與便捷。
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黃偉表示,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在于“車本位”而非“以人為本”的出發點,即一切都以行車為優先考慮對象,所有關注點都是如何讓車不產生擁堵。同時,規劃設計環節的缺失。斑馬線是城市交通工程設計中很重要的交通設施,但在很多城市,都缺少交通工程設計這個環節,包括行人過街設施(斑馬線)、路口渠化、港灣公交站、道路兩側用地的出入口等缺失。
在黃偉看來,行人過街斑馬線是交通工程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關鍵是如何讓行人能更安全、更方便地過街。設計中會涉及較多要素,比如斑馬線施劃位置、線長度和寬度,路段斑馬線設置的間距以及斑馬線中間是否需要安全島等。“應符合相關規劃和規范要求,應優先保證行人過街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黃偉建議,確保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部門都能真正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將步行和自行車等交通方式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新建道路或改擴建道路建設前都應組織專項的交通工程設計,進行精細化的交通設施設計,并在道路施工中予以落實。“在最后的環節中,精細化的管理更是必不可少,要對城市街道中的類似問題進行整治和清查,避免出現斑馬線對著綠化帶、盲道對著電線桿的‘低級錯誤’重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