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青海:伸出你的手,共建綠色美好家園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7-12  來源:青海日報  

      一直以來,荒漠化防治是人類共同的使命和責任。聚集綠色能量、推動綠色發展——被省委省政府高度地提到議事日程和決策部署中。“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保護生態環境、再造秀美山川”等熱詞一次又一次地深植到人們的心中、腦海中,付諸行動中……

      青海,歷來十分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

      1978年開始啟動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與全國同步進入荒漠化防治重點治理階段,在國家大力支持下相繼實施三北防護林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全省上下、各族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在沙區大力營造防風固沙林和農田防護林網,至2000年,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1.8%提高到3.26%,提高了1.46個百分點,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全國八大沙漠之一柴達木盆地建立了香日德、諾木洪、夏日哈、希里溝、烏圖美仁、馬海、德令哈等綠洲農業區。貴南縣通過治沙造林、封沙育林,林地面積有效增加,風沙危害明顯減輕,沙塵天氣發生次數大幅降低,積沙量大幅度減少,基本控制了風沙對農作物的危害。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成效逐步顯現,在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水土保持、庇護農田草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全省各地積極開展防沙治沙工作,沙化土地由1959年-1994年間年均擴展13.37萬公頃減緩至年均擴展9.71萬公頃,年擴展率由2.2%減緩為0.82%,局部地區初步遏制了沙化日益加劇的狀況。

      隨著國家深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青海省出臺實施《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的實施意見》,全面履行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啟動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四期、五期工程以及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大國家生態建設項目,同時積極爭取并啟動實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建設、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等區域生態建設項目,極大地推動了防沙治沙事業健康發展。

      2008年,青海省正式提出“生態立省”戰略。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辦法》之后,省政府隨即出臺《各自治州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建立各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任務考核機制,充分調動沙區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積極性,通過采取政府主導、行業支持、項目帶動、經濟拉動,防沙治沙工作步入了快車道。

      “十二五”期間,青海省防沙治沙工作以治沙富民為宗旨,以身邊增綠和發展林產業為重點,制定實施《青海省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不斷加大投入,強化科技創新,狠抓措施落實,防沙治沙工作取得很好成效。

      五年來,完成防沙治沙面積43.58萬公頃,實現目標任務109%。啟動實施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建設項目,完成共和縣塔拉灘、格爾木市烏圖美仁等8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任務,并增設格爾木市、共和縣和海晏縣3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

      據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5.1萬公頃,年均減少1.02萬公頃,沙化土地面積減少5.7萬公頃,年均減少1.14萬公頃,全省荒漠化面積和沙化面積呈現出“雙縮減”態勢,柴達木盆地、三江源地區沙化土地面積總體減少,沙化程度降低;共和盆地、環青海湖地區沙化程度持續逆轉。總體上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緊緊圍繞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和奮力推進“一優兩高”,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認真履行防沙治沙目標責任,采取加大政策扶持、組織保障、資金投入、目標考核等一系列政策舉措,不斷加大防治力度,沙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初步建成沙區綠色生態屏障,結束了沙化危害擴展加劇的歷史,穩定并拓展了沙區群眾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尤其是青海省全面啟動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掀開了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篇章。

      2017-2019年,省委省政府連續三年高規格召開全省綠化動員大會,從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的高度,全面部署綠化工作。相繼出臺實施《創新造林機制激發國土綠化新動能的辦法》《青海省營造林工程先建后補實施細則》《青海省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政策舉措,全面落實稅收、用電用水等優惠政策,切實保障造林綠化主體的合法權益。積極培育造林大戶、家庭林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林業職業經理人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大力推行“先建后補”的造林機制,積極探索向社會主體購買政策性造林綠化、經營管護等服務。推進林權交易平臺建設,探索林地、林木股份合作模式,鼓勵通過依法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截至目前,青海省共完成治理任務30.07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6.92萬公頃,封山(沙)育林17.57萬公頃,沙化草地治理4.96萬公頃,工程固沙0.27萬公頃,小流域綜合治理0.36萬公頃。完成投資7.51億元。持續鞏固都蘭縣、貴南縣等5個國家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成效,完成營造防沙治沙林0.23萬公頃,并將貴南縣、共和縣和海晏縣納入三北工程精準治沙重點縣。繼續加強共和縣塔拉灘、格爾木市烏圖美仁等8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管理,新增貴南縣魯倉、茫崖市冷湖、瑪沁縣昌麻河、烏蘭縣灶火4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完成魯倉和冷湖2個封禁保護區年度建設任務。批復國家沙漠公園已達12個,各地正在加快推進國家沙漠公園建設。

      同時,積極構建“東部沙棘、西部枸杞、河湟雜果、南部藏茶”的林業產業布局,在柴達木和共和盆地大力發展枸杞生態經濟林,全省枸杞種植面積達到46667公頃,其中經認證的有機基地面積達5453.3公頃,年產量6.5萬噸,產值25億元,綜合產值達85億元左右,僅海西州出口美國、歐盟、東南亞等市場有機枸杞700噸(折合干果),創匯近1000萬美元。截至2018年底,全省枸杞種植長期管護人員達4-5萬人,采摘期間吸納務工人員達70萬人(次),枸杞產業已真正成為群眾脫貧致富,帶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充分調動了沙區廣大農牧民防沙治沙和發展沙產業的積極性,有力促進了防沙治沙進程,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多年來,青海省堅決扛起生態保護的責任,堅守“生態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的底線,大力開展國土綠化提速行動,持續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組織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織密織牢生態管護網絡,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全球生態安全作出青海貢獻。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