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生態修復,鄉土草種有大作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9-05  
      夏去秋來,內蒙古大草原又迎來牧草的收割季。  從錫林郭勒到呼倫貝爾草原,從科爾沁到烏蘭布統,牧民的草場上堆放著大量草垛。
       夏去秋來,內蒙古大草原又迎來牧草的收割季。

        從錫林郭勒到呼倫貝爾草原,從科爾沁到烏蘭布統,牧民的草場上堆放著大量草垛。這些保證馬羊牛等牲畜度過漫長冬季的“口糧”,在陽光下散發著迷人的味道,牧民的鼻子能輕易地嗅出不同牧草的不同味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牧民的眼中,牧草同樣如此。

        生活在草原的牧民知道,因為土質、氣候、水文條件等方面的差異,牧草也會大不相同,有的牧草甚至僅在某一地生長良好,移至其他地方就會長勢羸弱。這也說明,鄉土草種植物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后對一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加強其種質資源庫建設將在生態修復中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

        令“桀驁不馴”的鄉土草種植物變得“馴服”并不是一件易事。

        多年來,蒙草生態致力于鄉土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工作,經過20余年的實踐積累,已建成較完備的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其中收集鄉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植物標本2000余種,采集土壤樣本近40萬份,目前已成功馴化應用鄉土植物近160種。這些鄉土植物的名稱、采集地、采集人、采集時間以及采集地的經緯度、坡度、周圍生長的其他伴生植物都會被詳細記錄下來并錄入蒙草生態大數據平臺。經過大數據平臺生態資源整合、共享交換與應用,通過建立指標分析模型分析生態演變驅動力,為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如何為修復地提供適合當地生長的植物物種資源?在修復前,蒙草生態首先運用生態大數據平臺并結合實地調研,對當地的水、土、氣、人、草、畜、植物、微生物等數據進行分析,然后根據生態環境破壞程度給出最適宜的技術措施和植物配置方案。蒙草的技術團隊會根據該方案制定出具體的修復措施,種子加工中心則根據方案的指導,配制出適合該地區的生態包產品。

        內蒙古自治區烏拉蓋草原由于不合理利用產生多個風蝕坑。針對不同的風蝕沙化情況,蒙草技術團隊采用不同的技術,設立機械沙障、生物沙障防沙固沙,并選用適合當地的耐旱、抗風蝕沙埋、生長快、自繁力強的鄉土植物配比組合成蒙草沙地生態包,進行人工撒播,并配合圍欄封育等技術展開綜合治理。類似通遼科爾沁沙地這樣地形復雜、面積較大的生態破損區域,蒙草技術團隊結合實地調研,采取飛播耐旱的沙蒿、沙打旺、沙米等灌木和草本植物進行沙地修復。這種方式,在草原生態修復中具有很強的推廣復制性。

        鄉土草種在城市經濟建設中同樣有用武之地。

        城市中的綠地大都有請勿踩踏等警示牌,草坪的嬌嫩讓人自然地產生了陌生感和距離感。草坪本不應以這種形式出現在人們身邊。其實,一塊好草坪耐踏能力應強大,并有較強的恢復及抗旱、寒、蟲、病等能力。同時,為滿足人們的走路體驗,小草應軟硬適中、彈性要好……

        如何提高嬌嫩的草坪的“身體”素質?

        蒙草生態依托20余年構建的“鄉土植物種質資源科研體系+生態產業大數據平臺”,對鄉土草種進行研究培育,依據各地區土壤、氣候條件在草坪中配比3%-10%的鄉土草種,打造出節水30%-60%、耐踏承受力增強50%-80%、成本養護降低35%-50%的節水綠地。為滿足運動草坪的需求,蒙草生態旗下的“快樂小草”依據不同的項目及賽事級別提供天然草、混合草、人造草運動草產品,并適地適情配比坪床結構提供更優質的運動球場。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