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山西中陽借生態資源助鄉村振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1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沒雨沙土揚,有雨水土流”,這是曾流傳于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的俗語。地處呂梁山黃土高原的中陽縣,曾經境內溝壑縱橫,立地條件差,森林覆蓋率較低,冬春季節,每逢集中性降雨,水土流失嚴重,容易形成山洪。如今,走進中陽縣軍山管護站,茂密的油松林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昔日荒山禿嶺“變身”綠水青山。

      植樹造林開創綠水青山

      這一切變化起于上世紀70年代。1977年,中陽縣把植樹造林工作擺上日程,動員群眾整地造林2500畝,時任呂梁地委書記的王國英將此地命名為“軍山”。之后,中陽縣將軍山列為綠化重點,制定了“蹲一點(軍山)、帶三片(金羅、張子山、武家莊)、促全縣”的造林綠化總體布局。
      2000年,中陽縣被確定為山西省退耕還林(草)試點示范縣和全國退耕還林(草)科技試驗縣后,組織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項目,林業建設得到較大發展。2016年以來,連續4年進行春秋兩季義務植樹,掀起了植樹造林的新熱潮。
      40年來,山西中陽縣人工造林面積達80余萬畝,植樹造林取得較大成效。在原有基礎上,中陽縣推行政府購買專業合作社造林模式,吸收80%的貧困勞動力參加,重點實施中幼林撫育、退化林分修復、灌木林改造等林業項目,希望利用3年時間,將中陽的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0%以上。
      青山變“金山”生態生計并重

      一手抓生態,一手抓經濟,生態林增綠、經濟林增收為脫貧攻堅作出貢獻。2014年,中陽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貧困群眾創造了一條農民增收、大地增綠的新路。2018年8月8日,中陽縣退出貧困縣,成為山西省首批脫貧摘帽的3個國定貧困縣之一。
      生態治理為貧困戶創收。近年來,中陽縣實施扶貧造林專業合作社并讓貧困人口參與工程建設,同時,吸納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2018年共發放護林員工資715.8萬元,其中貧困護林員領取557.97萬元,人均9522元。
      小核桃帶動大產業,如今,核桃已成為中陽縣農業最主要的產業,成為農民主要收入來源。自核桃實現全覆蓋后,中陽縣通過組建專業技術員隊伍,建設核桃示范園、節雨旱井提水工程等,硬化核桃園區道路,實施種植、農機累加補貼等措施,核桃產量提高,產值達1.28億元。
      當前,中陽縣在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上不斷探索,呂梁市委常委、中陽縣委書記喬曉峰介紹,下一步,中陽縣將發揮農特產品流通協會和電商平臺的作用,帶動產業合作社、加工企業投入到核桃深加工上,同時發展休閑旅游、森林公園、康養基地等項目,努力實現生態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協調推進。
      持久護綠打造“綠色銀行”
      增綠不易,護綠更不易,如何更好地發展和保護生態成果成為了當前中陽縣要面對的問題。為此,中陽縣不斷加強森林管護工作,依法治林;配備護林員分區劃片,實行禁牧,做好護林防火工作;對重點林區、交通干道沿線拉網300公里,硬化防火通道100公里;打擊非法違法侵占林地行為等,逐步形成全民防火護綠的機制,中陽縣境內43年未發生森林重大火災,生態綠色資源得到保護。
      “三分造林七分管,中陽在增綠上沒有停止腳步,護綠上更不能松懈。”中陽縣人民政府縣長田安平說,要讓綠水青山成為子孫后代的“綠色銀行”,借良好生態資源推動永續發展。(作者 吳瓊 劉天資 馮新舒)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