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200多個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見成效
自2018年啟動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下稱工程試點)以來,重慶各項國家績效考核指標總體實現率超過55%。
2018年,市規劃自然資源局會同財政局、生態環境局申報工程試點,獲得國家批準。試點共包括7大類、58大項,共200多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
重慶改變傳統治理模式,建立全流程管理制度,多方施策推進各子項工程任務順利開展。目前,在“一島兩江三谷四山”(即廣陽島,長江、嘉陵江,西部槽谷、中部寬谷,東部槽谷,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的試點區域中,“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的治理目標已初步顯現。
改變“頭痛醫頭”的傳統治理模式
“過去,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往往是‘頭痛醫頭’,治山的只治山,治水的只治水。這樣做效果欠佳,而且效率低。”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工程試點在“一島兩江三谷四山”區域,以“山為骨、水為脈、林田湖草為肌體”的思路進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改變了過去“頭痛醫頭”的治理模式。
以“四山”之一的銅鑼山為例,其治理就統籌開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統修復。其中,“山上”重點開展礦山公園環山公路沿線國土綠化、景觀步道、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山腰”重點開展廢棄礦山及其影響區、礦坑水體生態修復;“山下”重點開展包括田水路林村等國土綜合整治工作,同時統籌開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地下水調查、河流水系治理等10個子類型工作。
為啥修復治理一座山,也要分得這么細致?“細致治山,根本上是為了更好地治水。”
該負責人表示,必須精準布局山體修復、水環境治理、國土綠化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程,多管齊下,“對癥下藥”,才能保證保護修復的效果。
流經兩江新區龍盛片區的御臨河,就是銅鑼山下的水系之一。在保護修復銅鑼山的基礎上,兩江新區對御臨河進行河道及岸線整治,遵循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增設河灘和岸邊濕地等,營造多樣性水域棲息地環境。并運用生態植物護岸技術進行岸坡侵蝕防護,改善河流的營養物質循環和水質。
該負責人表示,目前來看,得益于銅鑼山生態保護修復,御臨河治理項目完工后預計可提高御臨河河道過流能力、減少修復區水土流失、改善消落區環境,完善城市基礎配套條件。
建立全流程試點管理制度體系
僅一座山的治理,就涉及10個子類型工作。眾多項目同時推進,又如何保證效果?為此,重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首先統籌協調理順機制。成立試點工作聯席會議,負責協調解決試點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目前,基本建立起市委、市政府領導,市級部門協調配合,區級政府組織實施的試點工作推進機制。
其次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市政府印發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意見》(渝府辦〔2019〕2號),進一步明確試點目標、任務,確定各級責任和保障措施。目前,基本形成覆蓋試點工作組織決策、項目監管、資金使用、巡查督促、考核評估的全流程試點管理制度體系。
再次嚴格考核壓實責任。以國家下達重慶的12項績效指標為基礎,制訂區級績效考核指標。市政府將工程試點工作納入區縣經濟社會發展考核指標體系實行考核,并進行逐區巡查。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還發揮三維實景、遙感影像等基礎數據優勢,匯總數據,打造了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慶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信息管理平臺。該平臺構建市、區、項目三級監管體系,加強上下聯動;開發了微信上傳工具,實現自動分析預警;集合了數據影像資源,實現可視化監管;并連通政務平臺,助推高效管理。
目前,通過人工巡查和智能化結合,該平臺可對工程試點區域的200多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進行深入的科學剖析,為全流程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創新應用促進生態修復成果增值
九龍坡區走馬鎮大石村,曾有一個深幾十米、十分危險的廢棄礦坑,讓村民們頭疼不已。但今年起,這里卻成了綠樹掩映的果園。
“通過消納建筑棄土,空置十幾年的深坑填平了,村里還有望集體增收。”大石村村支書林剛介紹,工程試點啟動后,九龍坡區創新思路,探索將廢棄礦坑作為城市建設棄土有償回收地,既消納了建筑棄土,又回填廢棄礦坑,還將所得收入用作礦山治理恢復,修起果園,成功實現多重效益。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工程試點中創新應用改革成果的舉措之一。該局還拓展地票生態功能。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原則,對自然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用地復墾成林草地后,形成生態地票,通過市場交易實現價值。
今年7月,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出臺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復墾指標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使得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通過工程措施生態修復后形成的減少建設用地指標,可作為地票進行交易。從而解決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資金短缺問題,促進生態修復成果增值。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還建立專家庫,聘請技術支撐單位,加強工程技術體系和標準研究。組織課題組,開展重慶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標準框架、重點工程系統性整體性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等研究,力求形成一套可推廣、可復制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