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關于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11-27  來源:山東環境  

      近日,經山東省省委、省政府研究,省政府印發了《關于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19年11月20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安德對《意見》進行解讀。同時,邀請省發展改革委總經濟師張中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新生,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善東圍繞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回答了記者提問。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王安德介紹說,山東作為國務院批復的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擔負著“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思路,在高質量發展上奮力趟出一條路子來”的政治責任。去年以來,省委、省政府拿出更大決心和更實舉措,部署“八大發展戰略”,實施“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8場標志性重大戰役,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更加深入落實,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轉型升級邁出更大步伐。

       

      王安德表示,由于多種原因,我省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交通運輸結構不合理,農業農村綠色循環發展不快,城鎮環境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還比較突出,既是我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最大制約,也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投資方向。同時,在思想和工作層面,仍有部分地方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有的就經濟抓經濟,挖到籃子就是菜,大搞黑色增長,還反過來指責環保阻礙了所謂的發展,有的就環保抓環保,時緊時松,一到檢查或重要節點就易簡單化、一刀切;有的地方未落實環境質量改善的政治責任,被迫治污、被動治污,推進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還沒有完全形成。

       

      針對這些問題,省委書記劉家義同志多次批示、反復強調,環境保護、大氣污染治理絲毫不能放松,要抓源頭、抓出路。要求把轉型升級、技術改造、園區建設、產業集群與環保整治結合、融為一體,將發展、環保、安全生產、減排、提質增效統一于高質量發展。要求強化標準、監管、引導,建園區、搭平臺,通過市場化資本紐帶,促進推動股份合作、兼并重組,淘汰落后、改造提升、培育壯大,形成優勢產業集群。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同志主持召開“四減四增”工作專題會議,要求充分認識實施“四減四增”是破解經濟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的治本之策,倒逼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各級各部門要科學把握推進“四減四增”與做好“六穩”工作的內在統一性,統籌解決“二難、三難、多難”“既要、又要、還要”問題,奮力趟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子。按照家義書記、龔正省長要求,省委副書記楊東奇同志、常務副省長王書堅同志、副省長于國安同志等省領導,組織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起草了這個《意見》,就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進一步部署,努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新局面。

       

      王安德介紹說,《意見》共8章19條,整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章“將生態環保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決策全過程”,強調堅持新舊動能轉換與生態環保一同謀劃、一起部署、一體推進,將環境質量改善作為衡量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效,用經濟和環境“雙指標”綜合評價區域發展質量。并就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源頭管控提出明確要求,督促各地將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節能減排、提質增效統一于高質量發展。第二部分,即第2至7章,按照抓源頭、抓出路的要求,分別從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能源結構、農業農村綠色循環發展、城鎮環境基礎能力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產業結構方面,重點是分類改造提升現有工業企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核心是實施上新壓舊、上大壓小、上高壓低、上整壓散“四上四壓”,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推進企業綠色轉型和各類園區循環發展。交通運輸結構方面,重點是加快完善鐵路網絡、提升清潔運能,治理高排放車輛、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和“黑煙”船舶,打擊非法加油站點、強化油品質量監管,從“車、路、油”三個方面推動交通運輸轉型升級。能源結構方面,重點是通過嚴控新增耗煤項目、嚴控燃煤機組裝機容量、推進重點地區清潔取暖等措施,壓減煤炭消費;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外電入魯”,實現能源結構清潔化、低碳化。農業農村綠色循環發展方面,在著力調整農業投入結構的同時,通過因地制宜建設農業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中心,探索農業農村有機質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利用途徑,打通農業農村綠色循環發展鏈條。城鎮環境基礎能力建設方面,就飲用水水源保護、污水收集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置、集中供暖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危險廢物處置設施項目、城鎮精細化管理水平提升等進行了安排部署。第三部分,即第8章“強化生態環保責任落實”,從優化環境監測、督察、執法、重污染天氣應急、信訪舉報、環境經濟政策,以及進一步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管發展的、管生產的、管行業的都要管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和反對“一刀切”等方面制定了針對性措施。

       

      王安德指出,這些政策措施,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符合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總體要求,聚焦當前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銜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四減四增”三年行動、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等省委省政府既定部署,分析透徹、要求明確、可操作性強,只要各地各部門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必將有力地推動山東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聞發布會由省委宣傳部新聞二處處長丁紹敏主持。中央駐魯新聞單位、香港新聞媒體駐魯分支機構、省直及濟南市主要新聞媒體記者參加了發布會。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