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生態文明潤澤美麗新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12-31  來源:人民日報  
       堅持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足以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長遠進步和永續發展的發力點。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努力,讓生態修復與綠色發展逐步成為現實。

      “一座從沙漠中‘生長’出來的村莊”。來到新疆和田市吉亞鄉團結新村,第一感覺是驚奇和震撼。這個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年輕村子,新建于2014年,是和田市實施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短短5年時間,一座綠樹掩映、瓜果飄香的新村拔地而起,樹起了民族團結互助的樣板,也挺立起向沙漠進軍、實現沙漠有效治理的不屈精神。

      吃一口長在沙地大棚里的和田葡萄,從舌根甜到心頭。這個甜,何嘗不是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之甜?新疆雖然有伊犁河谷、額爾齊斯河谷這樣氣候濕潤、生態優良的“綠色走廊”,但從全疆范圍看,“平沙莽莽黃入天”的景象,南北疆都較為多見。大片的沙漠和戈壁,距離海洋數千公里之遙,加上廣袤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共同造就了新疆特殊的生態稟賦。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新疆長遠發展、長治久安極為重要。正是著眼于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新疆,近年來新疆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不斷夯實綠色發展、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改革三大基礎,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深刻哲理,在新疆許多地方都能找到有力印證。在阿爾泰山南麓的可可托海,廢棄礦坑經過生態修復,搖身一變成為風靡網絡的工業旅游景點。在塔里木河下游,持續了20年的生態輸水,讓干涸的臺特瑪湖得到重現、瀕死的胡楊林得到復蘇,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合攏的生態危機得到化解。犧牲生態環境無法實現長足的經濟增長,堅持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足以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長遠進步和永續發展的發力點。努力實現治沙與治窮相互促進,經濟轉型與生態修復齊頭并進,才能從根本上取得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多贏。

      事在人為,人可勝天,關鍵在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烏魯木齊飛往和田的航班上,筆者偶遇一位出差的烏魯木齊市干部。一路上,從獨庫公路“美到堵車”,到越野車不能“擅闖”羅布泊,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成為聊天的主要內容。他說,水資源對于新疆發展具有極端重要性,烏魯木齊市規劃建設烏魯木齊河分洪工程,從烏拉泊水庫上游修建一條渠道引水至柴窩堡湖,實現“分洪補湖”,不僅有助于柴窩堡湖區域生態環境修復,也可以讓汛期肆無忌憚的洪水得到合理疏導和利用。把有限的水資源科學調配、集約使用,推進污染防治、流域治理,推廣節水灌溉和防沙治沙……這些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努力,讓生態修復與綠色發展逐步成為現實。

      歷史地看,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在新疆,無論是使用了千百年的坎兒井,還是見證了屯墾戍邊的“林公渠”,珍惜善用水資源、保護建設好生態,堪稱綠洲文明長盛不衰的密碼,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積善之舉。新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必能實現跨越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不斷增進各族群眾的改革發展獲得感。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