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濕地保護事業有法可依 江蘇展現大手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1-13  來源:新華日報  
        “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濕地。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滯洪水、穩定岸線、凈化空氣、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有“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生物超市”等美譽。

        江蘇是濕地大省,全省共有濕地面積282.2萬公頃,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濕地率為全國各省最高,絕對面積排全國第六位。2017年1月1日起,《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件大事,標志著江蘇省濕地保護事業進入有法可依的階段。

        歲末年初,通過對省內多處濕地的實地考察表明,《條例》施行3年來,江蘇省濕地保護步入了正軌、跨上了新臺階。

        長江大保護,濕地修復正在進行時

        萬里長江從西向東一路奔流,橫貫江蘇,岸線長達430公里,是江蘇省的重要濕地。省委、省政府明確,江蘇省生態修復、植樹造林的重中之重,是在長江兩岸建設“千里綠廊”,助力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和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濕地保護、生態修復旋即在沿江八市展開。

        太倉市七圩區外的長江,已近長江入海口,江對面是崇明島;江面寬闊,一望無際。大堤內側,一條寬達100米的濕地和林帶與大堤相伴而行。太倉市林業局副局長繆永華說,除了在宜林地帶植樹造林外,修復濕地生態系統是重要目標。太倉市七丫口江灘地原來是洼地,去年,該市對七丫口徹底作了整治:低洼處保留濕地原狀,靠近江堤的部分,堆土種樹,與蘆葦、濕地構成一個天然的郊野公園。其中瀏河鎮的江灘濕地公園,森林、草甸和濕地和諧共生,已經成為太倉的旅游景點,很多上海市民雙休日駕車前來休閑。

        鐵黃沙是常熟市與張家港市共有的江灘地,面積超過2萬畝,到處都是蘆葦蕩,除了在宜林地帶植樹造林外,寬闊的江灘上,蘆葦和灌木茂密,一望無際。據介紹,2017年常熟編制了《常熟市沿江生態經濟圈概念規劃》,決定對鐵黃沙島不進行開發利用,而是加以嚴格保護。2018年,常熟對鐵黃沙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發現鐵黃沙共有鳥類179種,占蘇州市鳥類總量的52.34%,有國家保護動物達17種。常熟市濕地保護站站長戴惠忠介紹說,常熟市政府把對鐵黃沙進行生態管控和生態涵養恢復放在重要位置,對區域自然生長的蘆葦、柳樹和野生草地進行天然涵養。同時,對望虞河水道和江灘進行生態修復,修復濕地面積近2000畝。如今,鐵黃沙已成為長江生態綠色島、長江下游鳥類重要棲息地。

        位于鎮江市焦山北側的焦北灘,是由長江中泥沙淤積形成的灘涂。為深入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鎮江市清理焦北灘內違規開墾和違規建設項目,全面停止并退出農業生產和水產養殖活動,7000多畝江灘濕地得以休養生息、自然恢復。如今,焦北灘濕地自然狀況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逐步增加。

        江蘇龍袍長江省級濕地公園位于六合區劃子口河與滁河入江河口之間,面積2581.58公頃,濕地率達95.94%。據南京市濕地保護處負責人介紹,目前,該處長江濕地大保護工作已全面展開,主要工作包括:保護獨特的大江大河濕地景觀,保護典型的洲灘濕地生態系統的原始風貌與結構完整性,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恢復洪泛平原濕地、草本沼澤濕地等濕地類型,修復開敞水面、灘地、淺水區等系列濕地微生境,為水鳥、魚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和繁衍場所,提高濕地生物多樣性,優化濕地生態系統分布格局,最終建成國家濕地公園,成為長江下游地區洲灘濕地保護修復、科普宣教的示范基地。

        濕地修復,野生鳥類有了棲息天堂

        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蘇州市高新區,總面積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占71%。盡管這里離城區不遠,但卻已成為鳥類天堂。

        “以前這里主要是魚塘,政府投入3.88億元實施‘退漁還濕’,并進行生態修復,2011年10月成為全國首批12個正式授牌的國家濕地公園。”濕地公園負責人祝鈞介紹說,“在劃定保育區并予以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公園部分地區對外開放,開展生態旅游。”

        濕地公園寬闊的湖面上有很多小島,這是當年生態修復時專門為鳥類和兩棲動物棲息用的,禁止游人登島。小島上植被茂盛,鳥鳴聲不時傳來,每個小島附近都有淺灘,很多蒼鷺、白鷺停留在生態浮島上。蘇州市濕地保護站站長馮育青說,人工增設的生態浮島,不僅豐富了鳥類生境,同時還吸收水中氮磷鉀和有害物質等,有利于提高水質透明度。“截至2019年10月底,太湖國家濕地公園監測到126種野生鳥類,比2018年12月底新增了12種。”

        蘇州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蘇州市吳中區,總面積709公頃。這家濕地公園2003年開始進行濕地修復,2009年6月成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2014年通過驗收。

        濕地公園負責人孫強介紹,沿湖的湖水,透明度達2米以上,茂盛的水草清晰可辨。“水質好壞、水體的能見度高低,是判斷濕地公園生態環境好壞的最直觀因素之一。”他說,生態改善以后,野生鳥類就多了。“你們看看那邊——”循聲望去,不遠處的湖面上有一大群野生水禽。“原來這里太湖沿岸都建了水泥堤岸,在生態修復過程中,在這些水泥堤岸外側覆蓋了泥土進行軟化,種植蘆葦、茭白等濕地植物,設置了多層消浪堰,這樣,即使大風天,浪也打不進來,現在這里成了野鳥的家園。這里的湖濱濕地修復是太湖水環境治理最早啟動的一批生態修復工程之一,修復效果明顯,是太湖治理生態修復示范工程。”

        三山島村是蘇州市吳中區太湖中的一個島村,如今連同島嶼和附近的濕地,整體都是國家濕地公園。除了綠樹掩映的人家以外,小島中和周圍,到處可見保護良好的濕地,野鴨成群在水面游弋,與人的距離很近,“村民和游客的野生動物保護觀念強了,野鴨習慣見人了,‘老油條’了。”村支書吳惠生打趣說,太湖三山島國家濕地公園于2013年10月被正式授牌為國家濕地公園。“如今,太湖三山島國家濕地公園擁有‘三個唯一’:是全國唯一的太湖中的島嶼型國家濕地公園,是全國唯一以村級單位為主建設的國家濕地公園,也是唯一以整村規劃社區與濕地共建的國家濕地公園。”

        三山島上,還有一座“江蘇太湖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馮育青說,太湖定位站以太湖濕地作為主要監測對象,同時兼顧整個太湖流域內多種類型濕地,積累與分析數據,完成國家林草局、江蘇省林業局規定的監測任務,為太湖流域濕地保護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大地之腎,發揮生態涵養功能

        同里古鎮,遐邇聞名。很多人不知道,就在古鎮邊,隱藏著一個動植物的天堂——江蘇吳江同里國家濕地公園。濕地公園總面積達972.18公頃,涵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三大功能分區”。公園北含澄湖、南接白蜆湖、內有季家蕩,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濕地。茂林修竹由環流于內的水系連接,林中各種鳥鳴聲不絕于耳,水里游魚清晰可見。

        濕地公園管理處總經理龐海燕介紹,濕地公園在規劃建設之初就將保育區保護恢復視為重中之重。目前公園南部草本沼澤濕地保育區已構建出深水區、淺水灘地和陸地等不同地形,對原有水禽棲息地(特別是草本沼澤)進行了進一步的保護和恢復,公園還對保育區鳥類棲息地實施科學的水位管理,從而露出更多的淺灘供鳥類棲息、覓食和躲避。保育區生長著超過120畝的杉樹林,每年6—8月是鷺鳥繁殖高峰期,為保障它們有一個清靜的繁育空間,公園對此區域實行封閉式管理。

        以京劇《沙家浜》而名聞天下的常熟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以蘆葦濕地為特色,浩浩蕩蕩的蘆葦叢、寬闊的水域、茂密的島嶼綠化及多樣的水岸線,形成了沙家浜“水與蘆葦”交替融糅的幽美格局,公園內,藍天碧水、白鷺翱翔。常熟沙家浜旅游度假區黨工委副書記顧永忠說,由于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濕地公園內的鳥類種數逐年增加,記錄鳥類約131種,其中包括赤腹鷹、紅隼等十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他介紹,成為國家濕地公園后,沙家浜更注重生態涵養,重視濕地恢復和濕地保育,2016年,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范圍及功能區劃調整正式獲得國家林業局批復,并著手實施。

        常熟還是全球鄉村濕地建設的樣板區。董浜鎮觀智村泥倉溇省級濕地公園就是鄉村濕地的代表之一,這家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129.8公頃,其中稻田面積580畝,水面面積300畝,居民125戶,區域內水道縱橫交錯,環境優美,生物多樣性保護良好。公園通過濕地生態營造、農村污水集中處理、江南傳統農耕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等,將傳統鄉村社區建設和農耕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相結合,為鄉村濕地保護提供了新模式。在常熟召開的第十屆國際濕地大會上,國內外專家高度肯定這種生產、生態、生活相生相融的鄉村濕地保護模式。

        采煤塌陷地,華麗轉身濕地公園

        如果了解了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前身,你就會為如今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而驚嘆。

        賈汪區是百年煤城,潘安湖濕地公園的前身就是采煤塌陷區,是全市最大、塌陷最嚴重、面積最集中的采煤塌陷區,面積1.74萬畝,區內積水面積3600畝,平均深度4米以上,長期以來區域內坑塘遍布、荒草叢生,絕大部分地區形成無人居住區。潘安湖濕地公園建成后,采煤塌陷地這一“包袱”變成了資源,既是生態涵養區,又是徐州知名風景區。

        坐船行進在潘安湖濕地公園湖面上,遠看各個小島上喬木、灌木、蘆葦遍地,湖面上游弋著成群結隊的野鴨。濕地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胡兆龍介紹說,公園的濕地保育及生態觀光區島嶼面積約2000畝,游人游覽為船型游覽為主,不登島。“11月中旬還有一大群天鵝飛到這里來了呢。”

        無獨有偶,位于徐州市泉山區的九里湖國家濕地公園原先也是采煤塌陷區。建成后的公園占地面積250.62公頃,其中保育區和恢復區總面積為198.95公頃。公園與九里山毗鄰,成為徐州主城區西北部“湖光山色”絕佳組合。公園中,茂密的喬灌草木遍布河、湖、塘、岸和淺灘之間,湖水清澈。公園管理中心主任于道平介紹,優良的水質、茂密的植被,相對隱秘的自然環境,引來無數水禽來此繁衍生息。在濕地繁殖生長及遷徙逗留的鳥類多達130種,“濕地公園的建成,對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推動失地農民就業、帶動周邊服務業的發展等具有重要作用,極大地提升了濕地公園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江蘇這幾年來特別重視濕地保護地建設,初步建立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為主的全省濕地保護體系,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55.8%。這些濕地保護地搶救性保護了省內生物多樣性最豐富、自然景觀最優美、生態質量最優良、生態服務功能最強大的重要自然生態資源,也是全省濕地資源精華所在。”江蘇省林業局副局長盧兆慶說,“同時,這些保護地,不僅為公眾提供了優良生態產品,帶動地方生態旅游發展,為周邊公眾提供就業機會,也極大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深受公眾好評。”

        沿海濕地,給遷徙鳥類一個溫暖驛站

        說到濕地,就不能不說到江蘇沿海濕地。

        江蘇沿海濕地資源豐富,面積居全國各省第一位,占全國沿海濕地面積18%。其淤泥質潮間帶灘涂沿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連片分布最集中的同類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國際遷徙路線”重要補給站,每年約300萬只候鳥來此停歇、越冬或繁殖,為丹頂鶴、灰鶴、黑嘴鷗、勺嘴鷸、麋鹿等眾多全球珍稀瀕危動物提供棲息繁衍地。2019年7月5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這里是珍稀瀕危候鳥保護不可替代的自然棲息地,在全球具有突出的價值。

        事實上,江蘇省對沿海濕地保護一直十分重視,1983年就批準建立了射陽丹頂鶴保護區,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名為“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盡管土地儲備資源十分緊缺,但30多萬畝的保護區核心區,一寸土地也沒有被另作他用過,是包括丹頂鶴、白鶴、勺嘴鷸等珍稀鳥類遷徙、居留的重要濕地。在保護區極目遠眺,是望不到邊的蘆葦地,在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各種鳥類在蘆葦間啁啾、出沒。通過望遠鏡觀察,一群站在幾公里外淺灘上的丹頂鶴顯得神閑氣定。時近傍晚,天空中突然傳來一陣鳥鳴聲,抬頭一看,只見成千上萬的鳥成群結隊,在空中掠過,“這是野生鸕鶿,它們正在歸巢;那個排成‘人’形的鳥群是大雁。”保護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浩說,在保護區,萬鳥齊飛的壯觀景象每天都能看到。

        麋鹿在中國有“祥獸”之稱,然而,這種中國獨有的動物,卻在清末因戰亂等原因絕跡,少量麋鹿被運到國外。1986年8月13日上午,39頭麋鹿從英國倫敦空運到中國,轉運到大豐麋鹿保護區放養。30多年過去,保護區已擁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2019年麋鹿總數達5016頭。

        進入保護區,巡護車開得很慢,十多頭麋鹿組成的鹿群正在路邊覓食,見到車子,只是一溜小跑,沒有顯出驚慌的樣子。“這群麋鹿是野外自然繁殖的。”保護區管理人員介紹說,由于周邊老百姓都已具備很強的保護意識,野生麋鹿也不怎么怕人。登上瞭望臺,通過望遠鏡,可以看到大批麋鹿在海灘上溜達。“保護區面積很大,為麋鹿種群的擴大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管理人員說,保護區已經形成了林、草、水、鹿、鳥共生的生態模式和完整的麋鹿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內有12種獸類、27種兩棲爬行動物、315種鳥類、599種昆蟲和499種植物等。其中丹頂鶴、黑嘴鷗、天鵝、白尾海雕、牙獐等30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的數量在逐年增加。“保護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在不斷得到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得到了充分顯現。2002年,大豐麋鹿保護區和鹽城濕地珍禽保護區同時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