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按照省林業局安排,威寧將發展油茶5萬畝,其中新造2萬畝、低產改造3萬畝,同時配套發展林下經濟(養雞80萬羽、林下中藥材2萬畝、養蜂10萬桶)。
該項目覆蓋農戶7006戶27323人,其中貧困戶743戶3047人。項目收益上,油茶基地土地流轉收入戶均21410元、人均5489元;基地務工的勞動報酬戶均16899元、人均4333元。而油茶果實和林下種植養殖,還將為農戶帶來持久的分紅和收益。
威寧要發展油茶產業。
說起這件事情,很多人會產生質疑。
因為油茶喜溫暖、怕寒冷,在貴州主要分布在銅仁、黔東南等地。
而威寧海拔過高、氣候偏冷,從地理條件上看,并不是油茶的適生區域。
可物種就是這么奇妙,在高寒的威寧境內,不僅有油茶,而且還是數量驚人的野生油茶。
它們靜悄悄地,生長在威寧27個鄉鎮的108個村,共計分布面積20萬畝,約2632萬株,最高的達到4.2米。
直到1977年冬,貴州省林學院教授李永康等在威寧發現它們,確定是山茶屬中一個有優良性狀的新種,它們才有了自己的名字,威寧短柱油茶,也被稱為威寧高山油茶。
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科研學者們對威寧高山油茶的價值有了更深的了解。
不爭不搶、高冷生長——它們垂直分布在1700米至2700米的高海拔地區,這些高寒地區,大多數農作物都不能生長,而威寧高山油茶卻在這樣的環境中,磨練出“抗寒、抗旱、耐瘠薄土壤”的特性,不與其他農作物爭地,還可以將高海拔地區的土地資源有效利用起來。
果皮較薄、出油率高——經過對果實、種子經濟性狀鑒定分析,發現威寧高山油茶平均果皮厚0.28厘米、種殼厚0.5毫米,比廣西岑溪軟枝油茶果皮、種殼分別薄54%和25%,在加工上更加方便。而其干籽出仁率為70%、種仁出油率為43.25%,出油率高經濟價值也更高。
花色更多、花期更長——威寧高山油茶不止白花品種,還有紅花和粉紅花品種,花色更多。油茶花從上年12月到次年3月一直盛開,花期長達4個月。冬末春初、萬花凋謝、唯我盛放,讓高山油茶花在花界獨領風騷,更為賞花旅游帶來了“錯峰機遇”。
花果異期、連年豐產——許多油茶品種,在油茶果實還沒有采摘完成,油茶花便開了。農戶在采摘油茶的時候,常常會碰掉花朵或者花粉,影響油茶坐花坐果和來年的收成。而威寧高山油茶花果不同期,果實采摘結束后再開花,才能保證連年豐產。
作為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本身就具有優質、高產、壽命長的特點,被稱為廣大山區寶貴的“鐵桿莊稼”。威寧高山油茶擁有的獨特優勢,無疑為高寒山區發展林業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找到了一條新的途徑。
威寧要發展油茶產業。
說起這件事情,貴州林業會鼎力支持。
油茶低改 老林子煥發新生機
“苦守在深山,寂寞開無主。”這是以前人們對威寧自治縣云貴鄉野生油茶的形容。
青山梁子,是橫貫云貴鄉馬街村、新民村、群等村的一條山脈,與這條山脈一同綿延的,是周圍生長的近萬畝野生油茶樹。
長期以來,這些油茶樹處于自然生長的狀態、缺乏管理,面臨著種種問題。
果實偏小、產量下降——野生油茶林中往往雜草灌木叢生,對油茶林的通風透光條件、肥水供應以及病蟲害的防治產生不利影響,使油茶果實偏小、產量下降,單株之間產量相差極大。
生長不均、總產量低——野生油茶林自然分布,疏密不均、樹齡不均。在一些時間內,有些在生長,有些已盛產,有些則衰老死亡,能產生經濟效益的很少,造成全林總產量很低。
管理粗放、不便采摘——與多種植物混生的野生油茶林,采摘成本高,農戶不愿管理,導致絕大多數果實腐爛于林下,實際利用產量比預測產量要低得多,經濟效益無法如實體現。
林區百姓守著連片的生態寶藏,卻無法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這是林區最典型的“富饒的貧困”現象。
要破題,就得讓這些森林里的生態寶藏重新煥發生機,而油茶低產林改造,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
“我們在2012年做了油茶低產林改造試驗,經過林地清理與修剪、密林疏伐、墾復施肥等改造措施后,野生油茶林畝產鮮果可以達到120公斤,而沒有改造的野生油茶林畝產鮮果最多只有50公斤。”威寧自治縣林業科技推廣站站長寧選爭介紹。
2017年至2018年,威寧在云貴鄉、兔街鎮、岔河鎮等地實施了1萬畝油茶底產林改造,有效提高了油茶樹的掛果量,平均畝產增加3倍以上,經過改造的油茶林年增產值40至80萬元,帶動了貧困戶659戶2373人增收。
2019年,威寧又在板底鄉、東風鎮、石門鄉等15個鄉鎮29個行政村實施了4萬畝低效林改造,原本年平均畝產茶油10公斤以下的天然野生油茶林,通過撫育改造后年平均畝產茶油達到25公斤,有效帶動了林區脫貧攻堅。
2020年,威寧還將在15個鄉鎮37個行政村實施3萬畝低效林改造,使威寧油茶產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并持續帶動林區百姓穩定增收。
新造油茶 窮鄉村播撒新希望
“注意苗木的間距,打坑的深度一定要有60厘米。”
“每個坑下面要施20斤農家肥,再進行定植覆土。”
“保水劑和回填土按1:20比例混勻。”
3月的威寧自治縣爐山鎮光明村,春耕生產如火如荼,整地、打坑、放苗、澆水、蓋膜……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村民們正在搶種油茶。
2020年,按照“9+3”產業發展規劃,威寧要在爐山鎮建設1萬畝油茶林,其中光明村規劃新造2000畝。
“大年初三發動種植,到年初十,就全部落實了地塊。受疫情影響,我們在3月初才開始整地、挖坑,但目前種植任務已經完成過半,預計在3月底前油茶全部種好。接下來,我們還要在油茶林下發展1800畝辣椒,實現以短養長。”光明村黨支部書記楊明榮說,能夠如此快速高效地推進油茶種植,靠的全是農戶的積極性,而這一點是他過去不敢想象的。
楊明榮介紹,以前的光明村,全村6500多畝耕地種的大多都是低效玉米,百姓生活貧苦。2018年,隨著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的持續推進,光明村陸續種下了1650畝蘋果、1100畝板栗和2300畝核桃,人均純收入也從2017年的4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7000元。
體會到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老百姓的發展積極性自然高漲了起來。這次發展油茶,全村657戶3821人中就有312戶1700余人以土地入股方式參與進來。
同時,光明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油茶產生效益后按照“631”比例進行分配,即利潤的60%分給入股農戶、30%作為合作社發展資金、10%作為村集體發展資金。“管得好的話,新造的油茶林每畝可以收2000斤油茶果,農戶自己的收入就越多,換成誰都會好好干的。”楊明榮說。
除此之外,威寧還整合各類資源幫助光明村發展油茶產業。
“一是2000畝油茶種植地塊全部納入退耕還林工程,農戶可以獲得退耕還林現金補助。二是縣林業局補貼種苗和栽植費。三是統籌縣級植被恢復費用于種植和管護。四是統籌其他資金,用于光明村機耕道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威寧自治縣林業局局長劉代山介紹。
正是有了這樣的舉措,楊明榮才敢放心大膽地發展油茶產業:“油茶林要5年才有收益,前期每年的投入就是2000元/畝,沒有政策支持,再想發展也沒有起步資金。”
而現在,不僅光明村的村民熱火朝天地干起來了,鄰近的金鐘鎮聯明村的村民,也紛紛跑到地頭來問楊明榮:“可不可以把我們村的1000畝地也種上油茶。”
林下經濟 種植戶獲取新收入
威寧猴場鎮印落福地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華在當地是響當當的名人,他的名氣來源于蘋果。
2016年,楊華發動格寨村382戶1907人以土地、資金入股,成立了“村社一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即威寧猴場鎮印落福地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以發展蘋果、櫻桃等精品水果為主導產業。
截至目前,猴場鎮的蘋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8500畝,獲得了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暨第十二屆昆明國際農業博覽會蘋果類金獎、第二十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2019年,格寨村更是因蘋果產業的發展榮獲了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稱號。
可這個蘋果專家最近的目光轉移了,開始研究起“雞”了。他把原本打算外出務工的村民李青松留了下來,天天帶著李青松到蘋果基地轉悠。
“現在我們的蘋果只有500畝掛果了,收益只能勉強維持蘋果基地一年的管護費用,要想老百姓得更多實惠,那就要配套短平快的項目,搞林下養雞。”
“去年試著在蘋果基地養了2000羽雞,產值接近20萬元,收益還是可觀的。今年準備擴大規模,你有什么建議?”
聽到楊華的打算,原本就是學畜牧獸醫專業的李青松立刻來了精神,開始認真分析起來。
“散養土雞在目前市場上也是最受歡迎的。”“每畝地養15至20羽雞,有利于雞群活動,也不容易得病。”“要配套雞棚和圍欄,防止雞走散丟失和黃鼠狼。還要配套防疫室,用于防治疫病,儲存藥物等。”“最好是分批次散養,第一批3000羽,爭取今年養1萬羽,明年再擴大規模。”
聽了李青松的分析后,楊華十分滿意。而接下來,格寨村將用兩年的時間,探索發展林下經濟,實現出欄生態雞15000羽、產生態雞蛋150萬枚、銷售收入270萬元。
“以林養雞,以雞促林”,通過林地放養和圈舍飼養結合,格寨村將有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林下養殖,為他們提供持續穩定收益。
威寧積極探索現代循環林下產業發展思路,多措并舉發展林下經濟和養蜂業。遵循“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新建林藥套種(黃連、黨參、天麻等)基地、探索林藥套種、林菌套種、林下養雞等多種模式。
同時,威寧高山油茶為優良蜜源植物,可大力推廣林蜂發展模式,讓農戶獲得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