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鮮花代祭網絡祭祀 文明祭掃推動清明更“清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4-03  來源:新華網江蘇頻道  
             又是一年清明至。每逢此時,人們都會通過祭掃緬懷親人,寄托哀思。眼下疫情尚未結束,為防止聚集引起疫情蔓延,江蘇多地發出通告,倡導文明有序、錯時錯峰的預約祭掃,引導群眾通過居家追思、網絡祭掃等新方式踐行文明新風尚。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文明祭掃的踐行者、生態殯葬的先行者,推動清明更“清明”。

      網絡祭奠,遙寄不變的哀思

      緬懷與敬畏,是清明不可缺少的底色。按照習俗,清明當天人們要在墓前供祭。江蘇各地推出代祭掃服務,以公墓、骨灰堂(塔陵)為單位,由工作人員開展集體祭掃。3月9日,雨后的“常州龍城古園”陵園,工作人員將白菊輕放在一座座墓前,代為表達哀思。園內一處花壇葬安葬著25歲留學生陳雨思的祖父。兩年前祖父逝世,留給親手帶大的孫女無盡的懷念,然而因為疫情影響,陳雨思暫時無法回國。為此,古園工作人員不僅替陳老先生擦拭墓碑、敬獻鮮花,還通過視頻連線方式,讓身在異鄉的陳雨思目睹祭掃全程,與逝去的爺爺進行超越時空的交流。

      疫情期間,“不出門,少聚集”是對家庭、社會負責。3月19日,南京市上線“寧思念”APP,實現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祭奠逝者的愿望。這一網絡祭掃平臺采用區塊鏈、大數據技術,實現與105萬逝者信息庫進行匹配;清新雅致的操作頁上,連接了全市所有經營性、公益性公墓和紀念堂。

      為了讓網絡祭祀更簡便,如皋市的“微信祭掃”小程序摒棄復雜的建館操作,只用四步操作即可達成心愿。識別小程序二維碼后進入墓園選擇界面,在長條形對話框中輸入逝者姓名,點擊“前往掃墓”,祭祀界面就會顯示莊嚴肅穆、花木環繞的虛擬墓碑。按下墓地場景底端的按鈕,可選擇掃墓、獻花、進香、鞭炮、留言等方式完成虛擬祭掃互動體驗。受畫面情境觸動,很多人在“留言”中添加親人簡介、事跡,寫下自己誠摯的心聲。

      在南京農業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季中揚看來,無論是遠程代祭還是居家祭祀,無論是通過書寫寄語、手繪畫冊抑或拍攝微視頻、制作思念卡,這些寄托哀思的新方式都意味著喪葬禮俗的延續和改進。“清明節的核心是傳統‘孝文化’,緬懷先人不必拘泥形式,心存感恩才是真正的節日精神。”季中揚說。

      倡議先行,公約助力更“清明”

      一個個鏡頭記錄多樣化紀念方式,也折射出人們觀念的改變;一個文明、低碳、安全的清明節能夠到來,離不開對文明祭掃、移風易俗的持續重視和有力推動。隨著江蘇各地發布祭掃倡議書,“綠色清明”為這個特殊的春天增添一道亮麗風景線。

      3月19日,徐州市銅山區率先根據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發布《文明祭掃倡議書》,引導群眾轉變祭祀方式。倡議提出,要自覺摒棄封建迷信的祭祀方式,從注重實物祭祀轉變為注重精神傳承;要樹立厚養薄葬、綠色殯葬的生命觀念,積極采取生態節地安葬方式,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倡議獲得熱烈響應,人們紛紛以網絡祭掃、鮮花換紙錢、植樹祭故人等文明祭掃方式緬懷親人,爭做文明新風的踐行者。

      宿遷文明辦通過發放倡議書、宣傳手冊,向廣大市民倡導《人情新風宿9條》,內容包括減少聚集、綠色祭掃、移風易俗、黨員帶頭,培育文明新風,讓清明更“清明”。宿遷還深入開展相關文明祭掃主題活動,包括網上祭英烈活動、愛國衛生活動、傳承傳統文化活動,把對逝者的悼念感恩轉化為愛國愛家的濃厚情感、拼搏奉獻的實際行動。

      如皋市多措并舉,深入推動文明祭掃工作進村莊入社區。清明節前,各村(社區)自愿成立服務隊,不僅廣泛利用電子顯示屏、廣播宣傳欄、文化墻等營造文明節日氛圍,還在倡議實施過程中具體“管”好細枝末節。為了引導群眾抵制迷信、文明祭掃,志愿者主動上門做喪者家屬工作,共同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

      3月24日,省文明辦發布“文明祭掃 平安清明”倡議書,呼吁全省干部群眾及遠在他鄉的江蘇人自覺進行網絡祭掃,弘揚新風;異地祭掃,減少返鄉;錯峰祭掃,避免扎堆;綠色祭掃,保護生態。種種約“法”三章的倡議,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祭祀觀念,讓鮮花代祭、社區公祭、網絡祭祀等新方式深入人心,讓文明祭掃內化為人們的行為習慣和情感認同。

      傳承精神,清明與文明同行

      靈動的畫筆飛舞,一張張充滿童趣的“手抄報”上,嫩綠柳枝插在門前,和煦春光里游人如織,風箏飄入高高的藍天,人們剪斷牽線,祈求好運……3月27日,濱海縣八灘鎮中心小學六(7)班同學,通過手繪畫報、誦讀詩詞、書寫寄語等主題活動,喚醒傳統習俗的生活記憶。“今年雖不能帶孩子們去現場祭掃,但居家追思的方式更富創造性。”中心小學老師馬麗娟認為,引導學生多樣化表達清明之際的所思所感,可以深化學生對節氣文化的認知和體會。

      清明,不止是一個節氣,更是文明的符號,是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彰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清明節衍生出游春踏青、戴柳插柳、放風箏、蕩秋千等節俗游藝活動。而今天,清明節也成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的載體。

      3月30日至4月10日,江蘇省文明辦、江蘇文明網將集中組織開展2020年青少年“網上祭英烈”網絡文明傳播活動。活動在“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等設有活動專區,引導廣大青少年通過網上學習教育、點燭獻花憑吊、簽名寄語留言等多種形式,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從小立志為實現偉大夢想而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傳承是最好的緬懷。近年來,我省扎實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把移風易俗工作深度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在全省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過程中,“有效用好重要節日蘊含的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紀念活動、慶典活動和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積極引導人們厚植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