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把自我禁錮起來,出讓了空間和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讓生態和環境達到了人們千方百計想要達到的理想狀態,這固然對人和自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反映出,這是人類的一種被動的行為。如果疫情結束,人們的報復性消費上來,生態和環境還會這么好嗎?答案可能都不用多想。 而且,即便是現在人類自我禁錮后生態環境變好了,也隱藏著危機。過去認為,氣候變暖和人類的肆意擴張行為壓縮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才使得人與動物有了零距離的接觸,導致了多種疾病的產生,如眼下的新冠肺炎(COVID-19)和之前的埃博拉等,都是從動物傳播到人。 但是,在人類出讓空間后,動物進城,人即便不與動物親密接觸,但由于動物身上攜帶的多種病原微生物,是否也會造成一些人獸共患病。此外,還有猛獸,如豹子、野豬入城可能對人造成傷害。 另一方面,當疫情結束后,報復性生產和消費將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反彈,甚至比疫情之前的排放還要多。這方面早就有前車之鑒。
2008年全球出現金融危機,人類活動減少,因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8-2009年期間下降,但在經濟復蘇后,由于有拉動經濟并把損失的財富彌補回來的驅動,生產和消費大增,二氧化碳排放又猛增了5.1%。由此,環境再次成為經濟的犧牲品。 由于疫情,很多人失業,各種經濟活動停止,疫情結束后,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都會是生產和消費第一,也會自覺或不自覺無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因此,疫情平息后如何在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更健康與保護生態和環境之間找到平衡,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當然,疫情限制人們的行為后出現的環境和生態變好也提供了一個視角,只要人類適當讓步,節制自身的欲求,讓出地球的一部分空間,也能維持生物多樣性,并修復生態和增加自然資源,從而更長久地維持人類的生存。 當然,人類未必要出讓城市,因為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是可以考慮如何讓小型動物在城市與人類共存。而且,如果能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適當地讓出一部分空間,對維護生物多樣性有更高的效率。 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此次疫情啟發和教會人類的是,就像繪畫一樣,留白一定的地球空間,不僅可以消除人類貪婪的壞名聲,還可以讓人與其他生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