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濕地公園成“美麗深圳”新名片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4-29  來源:廣東林業  
       

       

      濕地與森林、海洋是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一直以來,深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通過生態環境修復、質量提升、社會力量參與等多措并舉,以濕地保護為抓手,將生態之美、人文之蘊、創新之魂打造為“美麗深圳”的閃亮名片

       

       

      10萬余只候鳥在深平安越冬

       

      清晨,迎著朝陽,深圳市觀鳥協會副秘書長張高峰和團隊沿著深圳灣畔的岸線,開始新一期鳥類調查。“每年都有10萬余只候鳥來深圳越冬,截至目前,深圳灣海域還有約2000只候鳥,主要是從澳大利亞返程歇腳的鷺鷗類、鸻鷸類。而正是應驗了‘春江水暖鴨先知’,雁鴨類候鳥最早開啟北歸遷徙,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在深圳的越冬之旅。”張高峰說。

       

       

      在該協會完成的2019年深圳灣鳥類調查中,2019年共錄得鳥類168種,其中極危鳥類黃胸鹀1種、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等4種、國家級保護鳥類白肩雕等16種。而作為國際重要濕地生物多樣性的典型指標,水鳥的種類和數量2019年達72種4萬多只均創近5年監測數據新高

       

       

      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王孟琪介紹,為了完成好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遷徙季的候鳥保護任務,管理局每年兩次投放6萬尾魚苗,主動開展食物鏈保育措施,提升魚塘生態承載力。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管理局除日常巡護外,還加強了水質、氣象和鳥類疫病的定期監測、送檢等工作。截至目前,深圳灣海域候鳥整體情況穩定。伴隨著春暖花開,大批候鳥陸續北飛,深圳已圓滿完成了本輪候鳥遷徙季的保護任務。

       

      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超過135公頃

       

      作為2020年國家重要濕地、全國唯一處于城市腹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深圳灣最后一片原生態紅樹林濕地。然而,上世紀60年代以來,深圳灣濱海紅樹林在海浪侵蝕、城市開發和水污染的影響下,數量減少,群落發生退化。為了保護東半球候鳥遷徙(東亞-澳大利亞線路)最重要的中轉站和歇腳地,深圳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策略,在嚴守生態安全底線的前提下,主動加強生態系統建設,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努力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

       

       

      深圳啟動了“深圳灣濱海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項目”累計恢復紅樹林濕地面積超過135公頃。恢復重建后的濱海濕地修復區,生物多樣性不斷提升。其中,全球“極度瀕危”的黑臉琵鷺在深圳灣的記錄從零增加到2019年的380多只。

       

      社會力量參與濕地保護形成品牌

       

      濕地是地球之腎、城市綠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下,濕地保護和全域生態治理不僅是民生工程,還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深圳不斷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建成10個濕地公園,總面積10.8平方公里。2019年,廣東省舉辦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評選,燕羅濕地修復等4個案例成功入選。

       

       

      燕羅濕地作為茅洲河流域重要生態節點,融合河道水生態修復、濱水景觀構建、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修復兼具水質凈化提升、生態修復保護、景觀休閑游憩、生態科普宣教等綜合功能的人工濕地,對沿線水生態系統安全格局起到了積極作用。2018年茅洲河開始舉辦龍舟文化節,成功展示了生態修復和治理成效。

       

       

      此外,深圳還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濕地和生態保護。2014年,中國第一家自然學校在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建立。深圳成為國內首個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共同推動在公園和保護區設立向公眾開放的自然教育中心的城市。2019年深圳啟動自然教育“滿天星計劃”,創建中國第一個“自然教育之城”,樹立以深圳為樣板的全國自然教育品牌,讓更多的城市居民獲得與自然對話的機會。


      微信圖片_20200429085354

      眼下,春色正好,紅樹林濕地鷗鷺翩躚,燕羅濕地碧波蕩漾,藍綠交織的山水城市意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畫卷,正在深圳一個個濕地公園徐徐展開。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