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生態扶貧丨山川調色民變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彭陽實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5-21  來源:新華網  
               綠色作底色,生態成名片。地處六盤山東麓的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建縣30多年來,始終以生態立縣,堅持不懈改土治水、植樹造林。近年來彭陽縣激活生態“紅利”,大力發展林果經濟、林下經濟、旅游經濟,實現山綠和民富的有機統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彭陽得到了生動實踐。


        荒山上種出風景


        站在彭陽縣金雞坪梯田公園觀景臺上放眼望去,起伏的山巒色彩斑斕,猶如一幅壯美的山川畫卷。入選“中國美麗田園”的彭陽梯田,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彭陽縣金雞坪公園  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2019年7月26日攝)

        

        受疫情影響,今年四月舉辦的第十六屆“彭陽山花節”,以一種嶄新的方式與游客見面,游客的熱情并未因疫情而減少。云賞花、直播帶貨……彭陽縣50萬畝山花觸“云”上線,全網“彭陽山花節”關鍵詞瀏覽量超過3000萬。


        彭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寧告訴記者,今年彭陽縣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了為期5天的直播,創新推出“線上+線下”賞花模式,向全國網友呈現爛漫山花,銷售特色產品,旅游商品線上線下銷售額超過36萬元。“彭陽生態美、風景好,不虛一看、不虛一游。”他說。


        馬寧的自信源自彭陽生態的脫胎換骨。誰能想象,曾經的彭陽縣山荒嶺禿、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百姓生活十分貧苦。“山是光光頭,溝里沒水流”是當年群眾對彭陽縣丘陵山區生態的形象比喻。

        

        雪后的金雞坪梯田公園  新華社記者 王鵬(2020年4月1日攝)

        

        自1983年建縣以來,彭陽歷屆縣委、政府始終堅持“生態立縣”,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代接著一代干。彭陽縣在生產實踐中堅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實施了改坡造地、修建梯田、封山造林等一系列“治山改水”工程。


        山區丘陵連片、坡陡脊高,造林隊只能肩扛樹苗上山下坡。依靠幾十年的埋頭苦干,彭陽林木保存面積由建縣初的27萬畝增加到現在的203萬畝,森林覆蓋率從3%提高到了28.5%,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好風景是一棵樹一棵樹種出來的,彭陽人是山川的調色師,已將荒蕪染成綠。


        村莊里種出產業


        山川變綠,生態向好,百姓如何脫貧致富?彭陽縣決定向生態要效益。


        近幾年來,彭陽縣依托固原市“一棵樹、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個一”林草產業試驗示范工程,引進選育適合當地氣候的經濟作物,力求在“種”出風景的同時“種”出產業。


        初夏時節,氣溫漸升,紅河鎮紅河村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里的蘋果樹枝頭已結出綠綠的果實。不過特別的是,這些蘋果樹枝條細弱,每棵樹“依附”在一根3.5米高的竹竿上,樹之間由一排排鋼絲固定,和印象中的果樹區別很大。

         

        這是5月11日拍攝的彭陽縣紅河鎮紅河村現代農業園區內的矮砧密植蘋果園  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攝

        

        這么“弱不禁風”的樹能掛果?“這是現在非常先進的矮砧密植栽培技術,樹形就長這么大,別看它枝條細,一棵樹能結80個大蘋果!甜得很!”園區負責人尹海平說,相較于傳統果樹,采用矮砧密植一畝地能多種100棵樹,畝產大為提高。


        紅河村于2017年開始試種矮砧蘋果,園區作為試驗示范點,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專家會定期指導,提供技術支持,今年園區380畝矮砧蘋果已進入盛果期。“去年我們在紅河鎮3個村一次性推廣種植了3000畝,今年年底將達到8000畝。”紅河鎮黨委書記鄭小義說。


        彭陽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高志濤說,彭陽縣大力發展紅梅杏、蘋果、大果榛子等林果產業,把貧困戶轉變成了生態產業鏈上的“上班族”,把生態資源真正轉變成了富民資本,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5月11日,紅河村現代農業園區內,貧困戶韓玉梅在管理經果林大棚  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攝

        

        近三年來,彭陽縣已示范推廣適宜品種40種,面積達48萬畝,打造示范園20個,示范點30個,帶動群眾人均增收1600元,在挖掘“林果資源”的同時,還開發養雞、養蜂、種植中藥材等“林下經濟”,全縣林下養雞75萬只,養殖中華蜜蜂1.3萬箱。


        果樹進入豐產期需要三四年時間,但彭陽人愿意等。鄭小義告訴記者,果樹成熟后畝產值能達到7000元,盛果期長達10年,將為農戶帶來長期穩定的收入。“幸福值得等待,紅河鎮的蘋果會更紅,老百姓的日子也會更紅火!”他說。


        生產線上種出財富


        蜜餞果脯、果汁飲料、鮮食山杏仁……在寧夏彭陽縣林果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里,當地的山杏、山桃等變身成為老少皆宜的休閑食品,遠銷西北五省區及深圳、上海、杭州等沿海城市。


        為實現產業的倍增效益,提高產品附加值,彭陽縣立足當地特色優勢農業,在增加產業鏈、延長產業鏈上下功夫。


        “我們是訂單式生產,現在根本供不應求,客戶天天催呢!”寧夏彭陽縣林果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陳玉說,彭陽的山杏山桃全身都是寶,果肉和杏仁都可加工成不同的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去年公司生產了500噸果脯、3000噸飲料,年銷售額900多萬元。


        “公司+農戶+基地+科技”的模式與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在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的同時,也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我們原料基本都是從本地農戶家收的,按照1公斤10元的保護價格收購,解決了百姓的銷路問題。”陳玉說,公司還雇用了2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工資達到3萬元。


        彭陽縣委書記趙曉東說,近年來, 彭陽縣搶抓自治區實施精準造林工程的機遇,在堅持“增綠”的同時,堅持“增收”目標不動搖,做好精準造林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大文章。生態建設以貧困戶為主體,林業產業以貧困戶為主導,生態管護以貧困戶為主力,創出貧困戶深度參與式生態扶貧新路徑,取得了生態改善、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增收的多贏效果。

       

      來源:新華網

      記者:馬麗娟 賈浩成 盧鷹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