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合肥將加快創建申報國際濕地城市肥西最大生態濕地公園十一開園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5-27  來源:合肥晚報  
             5月25日,記者從合肥城建部門獲悉,肥西最大生態濕地公園預計10月1日正式開園。2020年將加快創建申報國際濕地城市,除了建設大型濕地項目外,還將補上短板,啟動全市小微濕地調查摸清“家底”。

      肥西版“中央公園”將擁有迷人濕地景觀

      潭沖河西起紫蓬山山脈連至大別山脈,東入派河接至巢湖,是穿越合肥西部組團中央,連接大別山余脈和巢湖“一山一湖”的山水生態廊道。

      肥西正以潭沖河為基礎,打造大型生態濕地公園。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原位于城市邊緣的內河潭沖河,逐漸演變成為城市新老城區的交匯中心河流,形成從城市邊緣一城中心的角色轉變,并將建設成為城市的中央公園。

      此次建設的濕地公園范圍為宏圖中學段,公園東至派河大道,西至青龍潭路,南至潭沖路,北至儀武路,約55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約2.23億元。

      根據設計方案,該段公園重點打造渡航廣場、魔方水街、綠島長堤、水岸廣場、浪涌廣場、天空之橋、花雕藝術園等主要景點,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將建設一座“健康之橋”,模擬生長的樹枝,長短不一伸向兩岸,充滿動感,寓意生命在于運動。

      公園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對原有坑塘進行綜合改造,由一系列下沉式綠地、景觀池塘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的雨水濕地,通過藝術化的手法,將池塘、草地、棧道、花園有機結合,大量運用開花地被、開花水生植物,形成迷人的濕地景觀。

      目前,該公園主體工程已完成80%以上,正在進行綠化栽植、橋梁架設及游園道路道板磚鋪設,6月底前綠化工程將全部完成,肥西最大生態濕地公園預計10月1日正式開園。

      開園后,這里水隨景流,人隨水走,將又是一處市民晨練、漫步等休閑的好去處。

      建立全市濕地資源本底數據庫

      濕地被譽為“物種基因庫”和“生命的搖籃”。國際濕地城市,是國際上城市濕地生態保護方面規格最高、分量最重的一項榮譽。2019年8月,市政府印發了《合肥市創建申報國際濕地城市工作方案》,合肥隨后積極開展申報工作。

      創建國際濕地城市,是合肥擴大國際影響,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之一。有了這張重要生態名片,對提升合肥城市知名度、美譽度,促進國際化意義重大。

      今年,合肥市繼續以圍繞巢湖國家重要濕地保護修復為重點,加強動態監測,開展濕地資源編目和濕地生態系統狀況評估,編制濕地生態環境負面清單。重點加快環巢湖十大濕地項目建設,探索研究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有效模式,合理利用濕地資源。

      根據要求,除了“呵護”建設好大型濕地外,合肥還將針對現有濕地保護短板,全面調查合肥市域8公頃以下的濕地資源,建立濕地資源本底數據庫,為2020年創建申報國際濕地城市奠定科學的數據支撐。

      對野生動物、植物群落抽樣“摸底”

      今年,合肥將全面查清市域11445平方公里范圍內8公頃以下濕地資源,結合最新的航空影像、衛星遙感、國土調查、實地驗證等技術,掌握全市濕地“家底”。開展濕地生態系統狀態分析評估研究,比如面積、分布、所屬流域、平均海拔、水源補給狀況、主要優勢植物種等內容,建立濕地動態監測機制。

      除了摸底外,項目計劃抽取一批濕地進行重點調查,抽樣面積相當于2個小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范圍。涉及濕地水環境、濕地野生動物、植物群落與植被、濕地保護與管理等調查內容,包括了解合肥濕地水鳥種類、數量和遷徙等情況。

      業內人士指出,小微濕地具有水質凈化主體功能,可從源頭削減農業面源污染,還具有搭建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兼顧緩解熱島效應、蓄積雨水、增進親水空間等功能。實施有效保護管理后,可有效改善合肥地區人居環境。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