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是青海,擁有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茶卡鹽湖憑“天空之境”之美,新晉為眾多游客紛紛慕名前往的“網紅”打卡地;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青海湖鳥島、扎陵湖、鄂陵湖“躋身”國際重要濕地行列,扎陵湖、鄂陵湖對黃河水源補給和水量調節起到重要作用……
當今日大美青海從三江源走向全國乃至世界,72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一個個咸水湖和淡水湖相連或相依,不僅勾勒出民富景美的生態和諧美圖,也將綠水青山之韻之美掩映的淋漓盡致。
青海湖:向中國最美湖泊國家公園“開跑”
繼我省啟動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三年行動后,青海湖又以“三步走”向中國最美湖泊國家公園“開跑”,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從位居中國最美五大湖泊之首向國家公園進發,此時的青海湖有顏值擔當也有價值魅力。
青海湖地處青海,青海又因青海湖而得名,這里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節點。而青海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就要義不容辭堅決扛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保護好青海湖及這里的魚、鳥、普氏原羚等珍稀野生動物,為青海兒女乃至全國更多生態環保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要在保護與發展的辯證統一中,讓“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
當我們飽覽過青海湖波瀾壯闊之盛景,為青海湖停駐腳步的您一定會被眼前這方湛藍水域而深深吸引,夏日的柔風略過湖面蕩起一圈圈漣漪,湖面上低翔而過的水鳥發出清脆鳴叫,湖中搖頭擺尾的裸鯉正在為逆流洄游蓄積力量“整裝待發”,水—鳥—魚和諧共生的生態美景躍然眼前。
正因如此之美,立足生態重要性,青海人更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好青海湖的顏值和價值。青海湖很大,不能變小了;青海湖很美,不能變丑了;青海湖的水很凈,不能污染了;青海湖的名聲很好,不能敗壞了。
立足于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之需,青海湖以保護好“山水林田湖草”為前進方向,不斷豐富旅游供給、延長產業發展鏈條,徒步、自行車騎行等成為了青海湖倡導環保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啟動的“保護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動,掀起了全社會共同關注、保護青海湖的熱潮。
今天的青海湖,有大天鵝、斑頭雁等225種鳥類,惟一魚種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連年增加,普氏原羚種群數量不斷恢復……
積極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讓“大美凈好”的青海湖成為青海永久靚麗的“名片”,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窗口”。
前不久,我省正式啟動建設青海湖國家公園的消息一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大家都在期盼中國最美湖泊國家公園的“容顏”,那將是一幅自然、和諧、人文之美與共、“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生態美景。
今天的青海湖是眾多游客慕名前往的旅游目的地,相信不久的將來,在國家公園建設的豪邁征程中,青海湖將再一次“提檔升級”,中國最美湖泊國家公園正向我們走來。
茶卡鹽湖:讓“鹽”值成為綠色價值
和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等眾多湖泊不同,茶卡鹽湖曾是我省重要的工業發展基地,而在青海不斷擦亮生態底色、厚植綠色發展根基的今天,茶卡鹽湖憑借其獨特的鹽資源成為了眾多游客紛紛前往的網紅地。
到過茶卡鹽湖,您一定感受過那種鹽與水相間的自然之美,仿佛漫步于一望無垠的雪原之上,視線所及之處,無不是雪白晶瑩的鹽,腳下踩的,也是厚厚的鹽,湖面鹽水清澈透亮,如雪原般晶瑩,又如錦緞般光滑。鹽湖溶洞下垂掛著姿態各異的鹽鐘乳和鹽花,有的像璀璨的珊瑚,有的像透明的水晶,還有的附著在石塊上,像一朵朵盛開的雪蓮。
如果說茶卡鹽湖美,這方美不僅是藍天與鹽湖相映成趣,還有那晴朗夜晚的星空,漫天繁星盡布于穹頂之上,在高天與厚土之間,仿佛腳下也是無盡的星辰,恍若走在銀河里。當我們遠離城市喧囂,在日落后的茶卡鹽湖仰望星空,不得不驚嘆這里的暗夜之美,星空從頭頂一直延伸到遠方的地平線,繁星仿佛觸手可及,水面上倒映的星點清晰明亮,如同跳動的音符。
今天的茶卡鹽湖景區,充分彰顯“工業+旅游”的探索新路,同時更注重于景區之特色“生態+”發展,順應當前我省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路,曾經的老工業基地也正依托大美青海這片純凈底色,依托茶卡鹽湖鏡與凈的特色,依托天空之鏡獨特、純粹的別樣景觀,讓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耕植青海發展底蘊。
近年來,青海茶卡鹽湖文化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主動承擔起激活文化資源存量、傳承傳播工業文化遺產、展現大美青海生態文明的任務,通過茶卡鹽湖的美景,將青海的生態之美傳遞到外界,茶卡鹽湖景區年接待游客超過300萬人次,成為了展示大美青海的又一響亮品牌。
如今,茶卡鹽湖景區在全力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努力打造國家旅游名片的同時,還將充分運用數字化,借助廣闊的互聯網平臺,以多元方式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讓“茶卡鹽湖”“天空之鏡”越叫越響。
濕地資源:守護一江清水涓涓向東
從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全力推動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青海在一次次實踐中切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截至目前,全省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多達200多處,林地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15.3%,且濕地面積在全國躍居首位,青海不僅是生態大省,還是濕地大省,全省境內濕地面積達到814.36萬公頃,占到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5.19%。
濕地是“地球之腎”,具有極強的降解污染功能;是“氣候調節器”,具有增加局部地區空氣濕度、調節氣溫以及降低大氣含塵量等調節作用;是“淡水之源”,具有強大的儲水功能,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是“物種基因庫”,具有維護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鏈完整性功能……
從青海實際出發,這里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三江源區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多,雪山冰川廣布,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豐富的地區,素有“江河源”“亞洲水塔”之稱。
如果濕地因水源而豐、水流因濕地而凈,看今日三江源區域內濕地分布狀況,黃河源區濕地面積達1670萬公頃,長江源區濕地面積達1590萬公頃,瀾滄江源區濕地面積達370萬公頃,分別占三江源地區總面積的46%、44%和10%。
在此基礎上,我省已建立青海湖鳥島、扎陵湖和鄂陵湖國際重要濕地,扎陵湖、鄂陵湖總面積1154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為160多億立方米,為黃河水源涵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我省以“圍繞一個目標、實現兩個加強、三個提升、四個突出”為方向,持續加強濕地保護,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到目前,已先后啟動全省重要濕地的調查評估和泥炭沼澤碳庫等調查工作,對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以及國家濕地公園積極開展監測工作,積累了具有連續性、對比性的珍貴資料,對科學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并實現投入國家濕地保護資金實現從無到有,由少到多,有效推進了濕地保護。
在此基礎上,我省還突出濕地保護制度建設、濕地保護地建設等,頒布了《青海省濕地保護條例》,制定了《關于貫徹落實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的實施意見》等地方法規和技術標準,并在全國率先實施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三江源綜合試驗區共設置963名濕地生態管護員,管護湖泊、河流和人工濕地面積達192.7萬公頃。目前,全省已建成國家濕地公園19處,省級濕地公園1處,濕地公園保護面積達到32.51萬公頃。
時至今日,俯瞰青海大地,當一座座山描摹出粗獷的輪廓時,那一個個明凈之湖和一處處豐美濕地也顯盡高原的曼妙和婉約,掩映出青海綠水青山之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