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涉及6個地級市21個縣(市、區),其中北部的韶關、清遠等分布最為集中。石漠化是一種巖石裸露、具有類似荒漠的土地退化過程,被稱作“土地癌癥”。為破解石漠化難題,廣東省近年來大力推進森林植被恢復、經濟利用類植被恢復治理、工程治理、生態經濟型治理、生態移民等五大綜合治理,重建了石漠化地區森林植被,使122萬畝石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石頭山變綠水青山,有效增加了老百姓的生態收入。
韶關市下轄的樂昌市,石漠化面積40萬畝,占全省石漠化總面積的32.9%,為全省之最。2008年,樂昌被列為1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級試點縣之一。10余年中,樂昌在石漠化地區重點推進林業、水利、農村能源工程和扶貧工程等在內的綜合治理工程,石漠化治理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至今,石漠化地區新增森林面積約1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45%提高到63%。與2014年相比,2019年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面積減少42%,輕度石漠化面積減少54%。
值得一提的是,樂昌市把治石與治貧相結合,在石灰巖地區優先發展良種油茶,積極探索生態經濟型治理路子。全市石灰巖地區油茶種植面積達4萬多畝,完成油茶基地建設1萬多畝。石漠化區域參與林下經濟作物種植農戶6000多戶,人均增收3500元。
除樂昌外,石漠化面積較大的的韶關市乳源縣,清遠市英德市、陽山縣等地,多年來通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油茶種植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積78萬畝,提高了區域森林覆蓋率1.12個百分點。各縣市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條件栽種經濟類樹種、灌、藤等,開展生態農業、特產農業,帶動農民增收。
粵北各縣市利用特殊的地貌條件,大力發展旅游業。連南縣設立了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英德市打造了“寶晶宮”“英西峰林”等旅游景點,連州市探索出了“地下河”景觀,封開縣建設有省內外出名的“小桂林”“十里畫廊”。
同時,廣東省創新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石漠化地區綠色惠民力度。自2006年起,廣東將全省石漠化林地納入了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管理。從2018年起,還將石漠化地區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列為特殊區域進行補償,給予較一般區域更高的補償標準。2020年,一般區域補償標準為每畝35元、特殊區域為每畝45.1元。2016年以來,全省石漠化地區累計落實中央和省財政兩級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資金達38.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