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綠染風沙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7-14  來源:北京日報  
             天色一點點晦暗下去,太陽被遮蔽得看不見一點兒輪廓,天空被染成了奇怪的渾黃色。雖然還沒有起風,但來自內蒙古高原的巨量沙塵已經集結在北京上空,路上行人有的掩住口鼻,有的用紗巾蒙住了頭……

      這是20年前北京一個春日的情景。
      沙塵暴,對于新生代00后而言,已是相當陌生的字眼兒。但對于老北京人,那是不可磨滅的記憶。
      今年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第20個年頭。2000年華北地區連續發生的沙塵和沙塵暴天氣,催生了這項持續20年的國家級生態工程。納入該工程的有內蒙古、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等多個省市區。工程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移民等治理措施,防風治沙,保障首都生態安全,改善華北地區整體的生態環境。
      這項工程在北京于2000年試點,2001年正式啟動。通過實施一期、二期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計在山區完成造林營林854萬畝。全市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8.8%,比2000年增加19個百分點。今年將繼續實施荒山造林1萬畝、封山育林40.1萬畝。
      華北地區各省市區聯動,“風沙緊逼北京城”的日子漸行漸遠。內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北豐寧等昔日京津風沙源頭,通過植樹種草,蓋上了一層生態綠毯。北京在20年的風沙源治理中,厚植了山區生態屏障,縛住了本地“沙龍”,綠水青山畫卷日益壯美多姿。
      向最后的荒山進軍
      越野車沿著盤旋的山路,一路向海拔900米的山腰進發。淅淅瀝瀝的雨中,車窗外的蒼翠山巒仿佛蒙上了一層縹緲的面紗。云朵在若隱若現的山頭間流動。
      這天是7月3日,記者前往門頭溝齋堂鎮采訪今年的荒山造林工程。“來得真不巧,正趕上下雨,山上都停工了。”開車的是齋堂林業站站長高文章,土生土長的齋堂人,操一口地道的“齋語”。
      下雨停工,高站長看起來不但不著急,反倒有幾分喜氣。“雨下得正是時候,山上種樹,就怕缺水!”
      今年齋堂地區要實施造林9900畝,因為干旱少雨,絕大多數山區造林工程都在七八月份的雨季進行。前些年靠近公路的地塊基本都種遍了,今年的種樹地點多在遠山、高山等人跡罕至的地方,以石多土少的貧瘠地塊居多,造林和管護難度相當大。
      過了靈岳寺,再往前一段山路,就到了今年的一個造林地塊。山腰上開挖了一個蓄水池,池中蓄積的水除了天上雨水,絕大部分是從9公里之外、山腳下的中水處理站拉來的。到了工地,再用泵揚到海拔更高的山頭上,通過數千米長的管子,把水送到鐵釬、風鎬鑿出的一個個樹坑里。
      靠近馬路邊,新栽的1米多高的油松苗在雨中顯得格外蒼翠。但想再往山上走,可就難了。
      “平常爬坡都不容易,別說下雨了,滑得很。”高文章說,遠山造林根本沒有路,肉眼可見的一道道兩腳寬的白印,都是工人們用腳踩出來的,用鐮刀割出來的。
      沒有路,樹苗就無法靠車運到山上,基本上是工人們一棵棵背上去的。一棵帶土砣的樹苗有10多斤重,一趟背四五棵,就有六七十斤重。有的造林地距離公路有2公里遠,工人們在陡峭的山坡上連走帶爬,單程就得花一個半小時。
      今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北京市的1萬畝荒山造林,基本上位于交通極為不便的高山、遠山。“過去20年,山里好種樹的地方基本種完了,現在就是向高山、遠山進發,向最困難的地塊進發。”市園林綠化局治沙辦主任胡俊說。
      造林不易。但對于造林人來說,從灰到綠的山巒,日益豐富的自然生態就是最好的回饋。
      “過去北京人有一句老話:‘過了三家店,連家雀兒都是黑的’。都是那些年挖煤鬧的?,F在你看,山上全是綠的,好多樹都是我們這一二十年種下的。”在帶記者轉山的路上,高文章不時指點著窗外,語氣里充滿自豪。
      進山途中,一只支棱著兩只長耳朵的小野兔,在雨地里匆匆過馬路,記者興奮不已,高文章卻是一副見怪不怪的表情。“狍子、野雞、野兔、野羊、野豬、獾,我們進山老能看見。你瞅它稀奇,它也瞅你稀奇。”高站長笑著說,有不怕人的動物會停在馬路上看著人出神。最逗的是傻狍子,跑兩步就回頭看看,好奇心重著呢!
        生態移民還綠大山
      風沙源治理是個系統工程,采取的諸項措施中有的是加法,有的是減法?;纳皆炝?,毋庸置疑是保護山區生態的“加法”,而生態移民,則是保護山區生態的“減法”。
      距離記者探訪的齋堂鎮造林地塊不遠,是王家園村舊址。村莊早在20多年前就已搬遷下山,但老村的房屋一多半還保留著,有的只剩幾堵殘壁,有的連房帶院矗立在荒蕪的草地里。榆樹、山桃等野生植被從四面八方包抄過來,老村正漸漸和大山融為一體。
      “生活在深山里,用水用電出行樣樣不方便,并且不可避免會對周圍生態造成破壞。人出去了,山區植被自然而然就能恢復起來。”胡俊說。自2000年以來,北京市已有3.4萬人通過享受生態移民政策,實現異地搬遷。人從分散的山區居住地走出來,把開墾的坡地還給大山,還給生態。
      齋堂鎮法城村于2013年實施了險村搬遷。全村81戶人家,有16戶村民過去一直在山上散住,趁著險村搬遷全部住到山下。新村清一色的小樓房,四周還有高達五六米的擋水墻,可以保護村莊在汛期的安全。
      法城村黨支部書記楊維廣說,整村的搬遷改造集成運用了險村搬遷、生態移民等多項政策,村民自己也出一部分資金,最后蓋好的房子從戶型到質量,家家戶戶都挺滿意。
      部門聯動、政策集成,正是北京市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特點之一。“發改、林業、水務、農業等部門按照綜合治理的理念實施聯動機制,共同研究解決工程建設中的難點、堵點,形成資金、政策、技術管理等合力,基本解決了工程建設中資金投入標準低、治理措施單一、治理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為工程的可持續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胡俊表示。
      生態移民,耗資不菲。通過多項政策集成,京津風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北京市共完成生態移民15030人,超額完成了一期工程國家下達的任務。二期計劃實施生態移民、異地搬遷2.5萬人,截至2019年已完成19049人。
      險村搬遷后的法城村村民,再也沒人上山砍柴了。“幾十年前,山上連荊條都給砍禿了?,F在家家都有天然氣,你讓他去砍都不砍,不夠累的。”楊維廣說。
      隨便敲開一戶村民家,聽說是來“看氣兒”的,老兩口熱情地把記者迎進屋里。兩位老人一位叫魏福元,一位叫劉正清。劉老太太打開廚房里的燃氣灶,淡藍色的火苗忽地躥起,烘得手暖暖的。廚房的墻壁上掛著“氣爐子”,還有管道連接的暖氣片,客廳里的壁掛式暖氣片更是顯眼。“現在燒飯、洗澡、取暖都是用氣兒,方便著呢。”
      兩位老人住的是三層小樓,共計150平方米,“節假日兒子一家、女兒一家都回來住,全家人使勁兒用,一年燒氣的錢大概六七千元,能接受,比燒柴燒煤干凈不少。”老人說。
      而法城村的山場植被也一年比一年好,抬頭看,幾乎看不到一點兒裸露的山表,密密匝匝全是綠。這些年,村里還種了不少花草,再加上有穿村的水系,整體環境比城里的小區還好。
        重塑山川四季圖景
      栽樹、種草、封閉撫育,林業人的艱辛付出,染綠了一個個荒蕪的山頭,重塑了大山的四季圖景。
      坐落在密云古北口鎮的司馬臺長城,是京郊著名景點之一。如果您坐索道上長城,俯瞰腳下,是蜿蜒起伏的層層綠海。在翠綠山巒的映襯下,古老長城更顯氣勢磅礴、奇峻壯麗。
      這份醉人的綠,三分靠天然,七分靠人力。
      “過去這些山都是禿的?,F在的林子好多是我們20年前京津風沙源荒山爆破造林時栽下的,總面積超過1萬畝。”密云區園林綠化局林業工作站站長周鐵軍,對當年的造林景象記憶猶新。
      那時候的施工條件相當艱苦,整個雨季工人們就吃住在山上?;纳蕉d嶺,土層薄,石頭多,樹坑很多是工人用釬子在日頭底下一點點兒鑿出來的,樹坑里添加的好土是一袋袋從山腳下背上去的。
      20年過去了,原先栽下的1米多高的油松苗、側柏苗,漸漸長成了四五米高的大樹。栽苗時稀稀落落的新綠,連接成片,掩蓋了裸露的山體。大山,有了生氣。
      101國道古北口北臺村附近,2000年栽下的2萬畝林子,如今也成了“獨當一面”的綠色屏障。國道緊靠山體的一側,沿途栽種了很多爬山虎,綠油油的藤蔓從山腳一直攀爬到十幾米高的崖壁上,如此一來,裸露崖壁有了垂直綠化,山里的綠意更濃了。
      “夏天有夏天的景兒,秋天有秋天的景兒。”周鐵軍和同事們在向記者介紹造林成效時,都不由自主地說起大山里的四季,“春天,滿山桃花、杏花,白的粉的,一片一片的。”“夏天哪兒都是綠,秋天黃櫨、五角楓、爬山虎都變顏色了,到處都是紅的、黃的,可美了。”“冬天山上灌木枯了,我們栽的針葉樹還是綠的。一年四季山上都有綠的。”
      同樣是通過京津風沙源治理的荒山造林工程,111國道懷柔段沿線20年間變了模樣。
      這條國道沿線曾經裸露山體多,樹少綠少。通過持續20年的荒山造林,沿線種植了側柏、油松、黃櫨、五角楓、欒樹、山杏、山桃、蒙古櫟、栓皮櫟等多個品種的樹木,實現了春季有花、夏季有葉、秋季有紅、冬季有綠,一年四季有景可觀。各種旅游景點也孕育而生,不少地方成了市民騎行、登山的熱門去處。
      在平谷,爆破造林為大山靚麗了容顏。
      平谷區爆破造林工程西起峪口鎮西凡各莊村,東至金海湖鎮上堡子村,北到大華山鎮和鎮羅營鎮,南到東高村鎮大旺務村,涉及全區11個鄉鎮。2000年至2019年,累計完成造林面積2.67萬畝,栽植側柏、油松、黃櫨、元寶楓、黃金槐、紅葉椿等各類大規格苗木180多萬株,栽植連翹、迎春、丁香等花灌木74.8萬株。經過多年建設,平谷區主要前臉山已經形成“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多植物、多色彩”的自然景觀。

      風沙天氣漸別京城
      持續20年的京津風沙源治理,最直觀的效果一是綠多了,二是風沙天氣大幅減少了。
      北京市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2013-2022年)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顯示:2013至2018年的6年間,工程區內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歷史上五大風沙危害區土地沙化態勢得到有效遏制,浮塵天氣明顯減少,沙塵暴僅發生1次。
      全市的森林覆蓋率,不用說,一年比一年高。市園林綠化局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8.8%,比2000年增加19個百分點,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工程區每年可減少水土流失量54.3噸/公頃,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率明顯降低。
      工程區內的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后的水質全部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以上,密云水庫水質更是連續十年保持在Ⅱ類標準以上。隨著生態環境不斷向好,多年不見的野生動物很多又重現山林,褐馬雞、黑鸛、灰鶴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在工程區內“安居樂業”。平谷、延慶兩個區還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昌平區結合工程,在S2線居庸關區域種下大片山桃、山杏,每年春季,一列列火車從花海中穿行而過,列車、春花和雄偉長城構成的絕美照片爆紅網絡,被網友稱為“開往春天的列車”。
      令人驚嘆的還有隱形的生態服務價值。
      據初步測算,通過實施各項治理措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區每年可產生生態服務價值約66.6億元。主要包括:涵養水源生態服務價值8.2億元,保育土壤生態服務價值16.5億元,固碳釋氧生態服務價值11.7億元,積累營養物質生態服務價值0.8億元,凈化大氣環境生態服務價值26.2億元,生物多樣性服務價值3.2億元。
      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將于2022年結束。未來兩年,本市山區將再實施劣質地造林2萬畝。與一期工程以綠化山體為主不同,二期工程更注重提升森林質量;更注重鞏固和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空氣、固碳增匯等生態功能;更注重生物多樣性的培育。
      漸次綠起來的大山,今后不僅要發揮生態功能、游憩功能,還要發揮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療養功能,成為北京大都市的遼闊“后花園”。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