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江西大余,點綠成金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8-05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贛南驕陽似火,但走進梅關國家森林公園丫山風景區,看著莽莽林海,呼吸著清新空氣,立即感覺渾身清涼。

      丫山風景區位于江西省大余縣,森林覆蓋率高達92.6%,已被選作今年江西省第二屆森林旅游節主會場。
      近年來,大余縣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好路子。
        青山變金山
      大余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6.6%,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如何把資源優勢變為發展優勢?這是擺在縣委、縣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日益紅火的生態旅游,讓大余看到了解題思路。
      通過補齊短板,增添要素,豐富業態,延伸產業鏈,實行全域謀劃,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森林藥材、林下特色種養,大余縣構建起“游”為紐帶、“康”為主體、“養”為特色的多業態互補的產業新格局,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升級。
      在推進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中,作為革命老區縣,大余遇到最大的瓶頸就是資金問題。
      大余縣林業局局長劉文濤說:“老區經濟欠發達,必須吸納社會資本,激發綠水青山潛能活力,為產業發展鋪平路子。”
      民營企業章源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的生態旅游項目——丫山風景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丫山風景區總面積3萬余畝,建有生態康養度假中心、全域山地越野基地以及三大A哆主題游樂園、8個主題度假型酒店及多個農家景觀餐廳,開發有臥龍谷瀑布群觀光區、萬米“天行健”森林步道和農家樂特色街區,并配套關聯1200余畝生態農林業基地項目。該縣先后實施丫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程、梅嶺三章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園、西華山礦山公園等文化旅游產業重大項目13個,總投資45.35億元,浮江三月三、內良天華山等一批資源優勢明顯、發展勢頭強勁、示范作用突出的生態旅游點正在興起
        礦區變景區
      登上南安鎮新華村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放眼望去,山體已披上新綠,一株株紅楓迎風佇立,地面沉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基本消除,受污染而絕收的農田已恢復耕作。
      新華村滴水龍廢棄稀土礦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開采,屬國有礦山,90年代末停止開采。2006年受稀土價格上漲等因素驅動,不法分子開始對該稀土礦區進行非法盜采,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剩下一片廢棄礦山。
      “每當暴雨或持續強降雨時,大雨沖刷泥土,會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和山體滑坡。”當地村民告訴記者。
      為了讓廢棄礦山復綠,2017年,大余縣爭取上級獎補資金、整合地方配套資金,投入約5000萬元,對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進行生態恢復治理。
      滴水龍廢棄稀土礦山屬梅關景區范圍,外圍區0.6平方公里的項目建設已納入梅關古驛道景區項目建設子項目。目前已種植4000余株銀杏,紅楓和竹柏各千余株,已經顯現了園林景觀效果。
      “我們過去是生活在礦區,現在生活在景區了。”60多歲的新華村村民譚祖金高興地說。
      目前,該縣累計完成礦山復綠6500余畝、礦山治理4800余畝。曾經的礦區荒山,變成了生態綠洲。
        窮路變富路
      在丫山景區A哆鄉村活動中心,57歲的村民劉小平坐在村口的大樹下休息,旁邊放著一擔干柴。
      劉小平可不是賣柴的,而是為了新冠肺炎疫情后增加景區人氣,公司專門安排他為游客提供干柴道具來拍照的。
      劉小平所在的大龍山村原先房屋破舊,村民們靠種地為生,曾是有名的貧困村。2007年,章源公司在當地開發森林生態運動與養生項目,大龍山村被整體改造成生態休閑旅游地。
      劉小平也從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身為每月拿工資的企業員工,每年收入有3萬多元。
      像劉小平一樣從生態旅游產業獲益的還有網紅農民歌手蔡厚榕。他在景區提供的免費攤位賣小吃,客人多的時候他就拿起話筒站在攤位旁邊的竹林邊上為游客唱歌,聚集人氣。他這一招還真靈,來他的攤位買小吃的游客經常絡繹不絕。
      看到采訪的大批記者,他亮起嗓子為大家放歌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引得大家一陣喝彩。
      生態旅游讓很多貧困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助力了全縣脫貧攻堅。
      據劉文濤介紹,目前,全縣依托生態旅游開拓了五大生態扶貧模式:一是“景區(公司)+旅游合作社(協會)+貧困戶”,幫助貧困戶獲得自主經營、土地流轉、資產入股、資金入股、特產銷售等方面的收入。二是“旅游公司+貧困戶”,通過扶貧補貼資金或“產業扶貧信貸通”貼息貸款,入股旅游公司獲得分紅。三是“旅游協會+貧困戶”,景區景點門票收入的10%補助給土地流轉戶。四是“景區(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優先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家。五是“基地+貧困戶”,通過創意引導、包裝設計、宣傳扶持,引導貧困戶發展不同的特色鄉村旅游產品。
      春看杜鵑夏觀荷,秋賞銀杏冬品梅,一年四季皆秀色,時時處處是風景。2019年,大余實現旅游觀光人數789.0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1.21億元,近幾年,主要旅游指標年均增長35%以上。生態旅游帶動全縣1700多戶近6000人增收致富,人均年增收約5000元,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實現就業增收。
      大余縣縣長韓相云說:“綠水青山是大余的寶貴財富和發展希望,是大余的金山銀山。”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