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三北工程保護吉林“糧倉”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8-10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一天三遍風沙土,今天不刮明天補。”“一進洮南府,先吃二兩土,白天吃不夠,夜里接著補。” ……這曾是流傳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區的順口溜,形象地描述了人們生產、生活的艱辛。
        如今,經過40年三北防護林工程和20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規劃的實施,特別是《吉林省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實施以來,吉林省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發生了極大改善,沙地變綠洲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
        位于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地處科爾沁沙地東緣的雙遼市,現在林成網、田成方,數萬畝防風固沙林帶,數百公里護路、護岸林,形成了“南成一片、北連一線”的整體格局,庇護著萬頃良田。截至2019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15.8%。昔日的流動沙丘、漫天風沙已成為歷史,林茂、草豐、田肥的喜人景象盡現眼前。
        今年是吉林省實施“第二個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規劃”和“吉林省防沙治沙規劃”的收官之年。10年來,吉林省以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依托,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封原育草,西部地區初步建成了大型防護林體系,持續保持綠進沙退進攻趨勢。目前,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398萬畝,超額完成了規劃治理任務,階段性成效顯著。
        近期沙化土地監測結果表明,吉林省沙化土地治理面積大于自然沙化面積,昔日“沙進人退”正在向“人進沙退”逆轉。中西部廣袤挺拔的農田防護林使萬頃良田得到有效庇護,確保了農業的穩產增收。“沒有中西部的林業就沒有中西部的農業”已成為全省的廣泛共識。同時,大規模沙化治理工程的實施,改善了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帶動了依托于林地的綠色產業發展,促進了惠民增收,活躍區域經濟,美化人居環境,推動了美麗鄉村和生態文明建設。
        多年來,吉林省林草人在與風沙斗爭中取得了寶貴的防沙治沙經驗:
        科學規劃,突出區域重點。西部地區以沙化土地治理為主攻方向,中部地區以完善農田防護體系建設為核心,同時,積極推進“身邊增綠”,開展創建綠化美化示范村屯活動,輻射帶動農村綠化。
        統籌兼顧,全面推進生態建設。把治沙造林與其他林業重點工程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發揮三北工程的主體作用,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和造林補貼試點,穩步開展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大力實施清收還林行動,不斷深化綠化美化村屯活動。
        落實責任,加大行政推力。完善防沙治沙責任機制和督查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和目標,層層簽訂責任書,加強督促檢查,確保防沙治沙工作扎實開展。
        加強管理,確保治沙造林質量。樹立質量為先的理念,制定完善各項制度和措施,從地塊選擇到苗木準備、栽植技術、撫育管護等環節都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確保防沙治沙取得實效。
        依靠科技,提高治沙造林成效。把科技貫穿于防沙治沙全過程,科學設計施工,大力推廣應用實用技術,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帶動整個防沙治沙工作。
        活化機制,增加內生動力。注重調查研究,特別是在防沙治沙的政策引導和機制創新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從發展生態和經濟兼用樹種造林入手,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
        這正是:數年“愚公”筑綠屏,風消沙退糧萬頃。千鍬萬植雖辛苦,綠壓狂沙始到今。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