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島地處長江入海口,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中國第三大島,是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和生態屏障。近年來,上海大力支持崇明建設世界級生態島。昔日的小島荒灘已變身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島。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崇明打造世界級生態島的重要一環。東灘是亞太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重要的越冬地。
1998年,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總面積241.55平方公里,以遷徙候鳥為主要保護對象。2002年,崇明東灘被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持續向好的崇明東灘鳥類保護,卻一度因互花米草的入侵造成困難。互花米草是20世紀90年代上海市政府為在沿海區域加強保灘促淤、防浪消浪而引入的外來物種。然而,這種植物擴散速度快、根系龐大,讓蘆葦、海三棱藨草、魚蝦蟹等本土植物和底棲生物無法生長,威脅鳥類在東灘的棲息。
2013年,上海林業部門開展針對互花米草的生態修復項目。項目實施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總投資11.6億元,開展互花米草生態控制、鳥類棲息地優化和科研監測基礎設施建設。 到2018年底,崇明東灘95%以上的互花米草被滅除,東灘鄉土植物蘆葦、海三棱藨草等逐步恢復,退化濕地生態系統逐步改善。
如今的崇明東灘,蘆葦搖曳,群鳥紛飛。每年在修復區內觀測到的鳥類達72種,白頭鶴、小天鵝、鴻雁、紅頭潛鴨、黑嘴鷗、黑臉琵鷺等國家珍稀保護鳥類數量明顯回升,消失多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也在2017年冬季重新出現。依托崇明良好的生態,鳥兒過上了它們的“小康生活”,而同樣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也找到了綠色發展之路。港沿鎮園藝村因園藝而得名,有著百年以上的花卉苗木種植和造型歷史。瓜子黃楊是這里的優勢品種,所以園藝村又稱“黃楊村”。
目前,全村800戶村民中,有85%從事黃楊、花卉種植,黃楊種植總面積超過1000畝,花卉種植面積300多畝,年產值數千萬元。依靠黃楊特色產業,2018年,園藝村入圍上海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通過整治人居環境、修復河道生態、重塑農宅風貌,園藝村正在塑造白墻青瓦坡屋頂、林水相依滿庭芳的鄉村新風貌。村民施鶴生說:“這幾十年來,我們圍灘涂、開魚塘、種黃楊,還和五顏六色的花卉打起了交道,現在賺到了以前不敢想的錢,過上了以前不敢想的生活。”在打造世界級生態島的基礎上,上海綠化林業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進一步將崇明打造成為“海上花島”。
2021年5月21日-7月2日,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將在上海崇明亮相。本屆花博會主題是“花開中國夢”,這是花博盛會首次在島嶼上、鄉村中、森林里舉辦。今年4月,占地面積317畝、總投資超過2.2億元的超大型智能花卉種苗基地項目——上海崇明智慧生態花卉園正式運行,比原定時間提前了半年多。在花卉園里,花卉播種、催芽、育苗、補苗、移栽、發貨等各環節都應用了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生產線全面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花卉種苗2億株、精品盆花1000萬盆以上。
依托“海上花島”和花博會建設,崇明花卉產業正跨入加速發展階段。截至2019年底,全區商品花卉總種植面積2.8萬畝,鮮切花產量達3200多萬枝,年銷售額突破億元。花卉產業項目累計投資近10億元。花卉種源、花卉應用、花卉消費持續發展壯大,目前已基本形成東、中、西3個花卉產業發展片區,構成了點面分布、條塊結合的景象,全域可見花溪、花徑、花村、花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