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瞄準目標,堅定不移地干下去!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8-1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放眼神州大地——
        全國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升到目前的22.96%。我國已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個,各類陸域自然保護地面積達17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世界上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
        再看我們身邊——
        一座座荒山變綠,一個個沙丘止步,一條條河流變清。藍天一年比一年多起來,城市中的公園、綠道持續增加,海濱的灘涂濕地生機盎然……
        今日中國,究竟發生了哪些生態治理的奇跡?這些巨變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天藍、地綠、水凈,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8.6%,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森林覆蓋率。
        22.96%,這是當下中國森林覆蓋率的最新數據。
        經過70多年持續不懈植樹造林,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增加了1.6倍多!
        “從1949年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平均每年大約新增森林面積1000平方公里;改革開放40多年來,平均每年新增森林面積2500平方公里以上。這是在‘胡煥庸線’東南一側人口密集、西北一側水資源嚴重缺乏的環境下取得的,來之不易!”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說。
        一個個“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治理奇跡,繪制成美麗中國的動人景致。
        生態屏障,日益牢固。
        1956年,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在廣東省肇慶市建立。如今,全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8%。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創新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生態保護修復,約25%陸地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重大國家戰略,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越來越穩固。
        低碳發展,彰顯擔當。
        “富煤、貧油、少氣”,這是中國的資源稟賦特點。近年來,中國清潔能源占比迅速提高,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持續降低,去年全國煤炭消費比重降至57.7%。2017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約46%,提前3年實現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碳強度下降40%—45%的目標。
        污染防治,攻城拔寨。
        中國的污染防治方式不斷創新,領域不斷拓展,力度不斷加大。尤其是近年來,堅決向污染宣戰,相繼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取得顯著進展。中國成為全世界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能力最大的國家,全國酸雨區面積占比已從歷史高期的30%以上,下降到5%左右的水平。
        “2019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和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分別比2013年下降43%和73%,重污染天數下降81%。”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表示,“經過艱苦努力,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治理大氣污染速度最快的國家,空氣質量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明顯增強。”
        “以前國外專家來中國做報告,都會拿出一張發達國家的喇叭口形態的圖表,顯示GDP、各類工業產量等在增長,同時污染物濃度在下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說,2013年以前,我們拿不出這張圖。如今我們也能拿出來了,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指標與環境指標逐步走向“共贏”。
        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綠色發展按下快進鍵。近年來,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成功合龍!”最后一段橋面梁被起吊機的鐵臂高高舉起,吊裝到位。今年6月29日,浙江省玉環市漩門灣大橋施工現場,主橋鋼梁順利合龍。大橋通車后,漩門大壩將被拆除。
        玉環市被漩門海峽分割,北邊的一半連接著大陸,南邊的一半孤懸于浙東海域。40多年前,玉環移山填海,建起漩門大壩,將南北兩半連為一體。“前后有半個山頭大小的石料被扔了下去。”當地人說。
        如今,為何要拆壩建橋?原來,大壩在便利交通出行的同時,阻礙了海水更新,導致海灣生態惡化。玉環果斷決定拆壩建橋,恢復和改善海灣生態環境。玉環再改地圖,這背后是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深刻變化。
        以往圍湖造田,現在退田還湖;以往“人逼沙退”,現在“人退綠進”……從“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發生了飛躍,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我們走過了一條從矛盾沖突到日益和諧發展之路,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潘家華說。
        中國在短短幾十年里,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城鎮化過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一兩百年間逐步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顯現。面對嚴峻形勢,中國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斷深化認識,持續大力推進。
        不忘初心,造福人民,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
        1973年,中國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環境保護被提上國家重要議事日程。上世紀80年代,保護環境被確立為基本國策;90年代,可持續發展戰略被確定為國家戰略。進入新世紀,中國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親自謀劃部署、親自指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標志性、創新性、戰略性的重大思想觀點,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這些年來,環境保護的理念一直在升華和飛躍,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上升到如此重要的戰略高度,環保工作發生了根本變化,做了好多以前想做但做不成的事。長久期盼的局面就出現在眼前,我為此興奮不已!”90歲高齡的原國家環保局第一任局長曲格平,以半個世紀的環保人生見證著美麗中國建設。
        科學治理,久久為功,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
        近年來,環境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轉向全過程控制,由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轉向總量、環境質量“雙控制”。中國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一系列污染治理重點工程、生態保護重大工程,落地見效。
        公眾參與,齊心協力,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今年5月,我在河北看到一條流淌著黑水的河流,馬上拍照上傳舉報。當天晚上,就收到縣環境分局官微回復。”環保社會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
        作為生態環境部聘請的“特邀觀察員”,馬軍感到,中國的環境信息公開以及多方共同參與、良性互動,近年來取得了“歷史性進步”,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實時公開等舉措,走在世界前列。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有的地方和部門對一些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態度不夠堅決、工作還不到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與中央要求和群眾期盼仍然存在差距。”……
        前不久,第二輪首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福建等6個省市和中國五礦集團等兩家中央企業反饋了督察情況。督察對象正抓緊解決存在的問題。
        2015年7月,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開展以來,在對全國31個省(區、市)開展的第一輪督察中,行政和刑事拘留2264人,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15萬余個。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今年9月1日,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將施行,強化對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的監管,新增多項罰則。近年來,土壤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稅法等相繼出臺,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相繼修訂,長期以來“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不合理現象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等,相繼出臺。
        制度規定長出鋼牙利齒,不再是“沒有牙齒的老虎”。
        執法情況公開透明。
        “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已在生態環境保護執法領域全面推行。截至去年底,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建立污染源監管動態信息庫1909個,涵蓋污染源82.75萬家;環境執法人員信息庫入庫人員達4.58萬人。
        “對哪家企業進行執法檢查、由誰去開展執法檢查,都是在部門協同監管平臺用計算機隨機抽取,執法情況向社會公開,企業想‘走后門’都不知道找誰。”內蒙古包頭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強說。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使得“兩山”理念深入人心。
        “山東齊河縣在大力開展黃河濕地生態修復的同時,打造‘中國驛’和博物館群;魯北化工延長海水資源利用產業鏈,推進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剛從山東調研回來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很是興奮。近年來,他時常到基層調研,發現兒時的美好景象正在發展之中慢慢歸來,很多地方山更青、水更清。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聞得到花香、聽得到鳥叫、記得住鄉愁,我們對優質生態產品和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并進一步轉化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和資源基礎。”常紀文表示,“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和成效,也在影響著其他發展中國家,示范作用不斷顯現。”
        “中國過去數十年間在環境修復上付出了巨大努力,改變了曾經被污染的一些土地、河水和天空。世界可借鑒中國理念和經驗,堅持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下定決心改善環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英厄·安諾生,高度評價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和成效。
        目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還有不少頑瘴痼疾要治。“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勝利到全面建成美麗中國,還需要不懈的努力。”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說。
        馳而不息,攻堅克難,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奮力邁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我們定將創造更多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跡,建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