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模式試水多年經濟和生態效益凸顯
紫花苜蓿又名苜蓿、紫苜蓿,是美國第三大農作物,其高功能蛋白質還是唯一可被腎臟病人服用的植物性蛋白。
優質苜蓿在我國畜牧養殖業占有重要地位。2017年和2019年中央1號文件、國家“糧改飼”政策、振興奶業苜蓿行動計劃、促進奶業振興意見等均明確提出擴大苜蓿種植,力爭到2020年優質苜蓿自給率達80%。
一組數字顯示市場對紫花苜蓿的強勁需求。2018年,我國生產苜蓿干草162萬噸,進口苜蓿近150萬噸,缺口130多萬噸。受全球貿易摩擦等因素影響,紫花苜蓿價格大幅上揚,每噸超過3000元。
如何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一項被稱為紫花苜蓿與飼料玉米輪作栽培技術體系和產品開發研究,已在崇明開展多年。2010年以來,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與上海牛奶集團鼎瀛飼料公司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科委和農委相關科研項目支持下聯合攻關,攻克了大規模紫花苜蓿-玉米周年輪作栽培技術,開發出紫花苜蓿半干窖貯技術和裹包青貯技術,形成從品種、播種、栽培管理、收獲、產品加工一體化的紫花苜蓿和飼料玉米產業化生產技術體系。
目前,在崇明種植紫花苜蓿6000多畝,收獲2-3茬苜蓿草后輪種飼料玉米的模式和技術基本成熟,紫花苜蓿與水稻輪作栽培模式和技術也取得長足進展。紫花苜蓿-玉米輪作每畝土地年均收獲紫花苜蓿鮮草5噸和飼料玉米鮮草3噸,1畝冬閑田苜蓿草產量相當于北方2畝地全年產量,玉米鮮草產量增加20%。
增產增效明顯,經濟效益獲得大幅提升。在崇明,紫花苜蓿1-3茬全株蛋白質含量依次達25.6%、21.0%和19.6%,加工成裹包青貯料的蛋白質含量達26%,高于國家優質苜蓿青貯料20%蛋白質的標準,而北方最適收獲期的苜蓿全株蛋白質含量不超過20%。目前,6000畝苜蓿-玉米輪作年經濟效益達1466.4萬元,純利潤241.2萬元。
紫花苜蓿種植的生態效益同樣顯著。經測定,玉米與紫花苜蓿或小麥輪作后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為2.6%和1.8%,輪作紫花苜蓿地的有機質含量增幅達61.1%。據鼎瀛飼料公司多年紫花苜蓿-玉米輪作栽培的實踐和化肥投入計算,每畝土地化肥總投入60公斤,比小麥-玉米輪作栽培的化肥投入至少減少20%。紫花苜蓿刈割后的再生性非常好,經過2-3次收獲,還可將苜蓿葉片上的害蟲帶走,從而降低輪作苜蓿和玉米的農藥用量。據鼎瀛飼料公司多年的農藥投入計算,每畝苜蓿-玉米輪作土地的農藥投入為0.57公斤,比小麥-玉米輪作栽培的農藥投入至少減少30%,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
崇明生態島建設為栽培模式提供發展空間
據《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顯示,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3.5萬畝。農業是崇明生態島植被組成和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產生態化和綠色化水平直接影響崇明生態島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對生態島建設影響深遠。
由于冬小麥產量低,農藥化肥投入大,效益低,不符合發展生態農業戰略,崇明已取消冬小麥種植補貼,改為鼓勵改種蠶豆和紫云英為主的綠肥作物,區政府給種植戶每畝土地每年補償300元。但蠶豆莖稈粗壯,還田后分解慢,影響水稻生長。同時,紫云英和蠶豆的經濟效益低,推廣難度大。
紫花苜蓿輪作栽培模式在崇明則有較為明顯的發展空間。
發展紫花苜蓿+玉米、紫花苜蓿+水稻為主的種植業結構,一方面,生產高品質、綠色農產品,穩步提升農田土壤質量和生態環境,構建崇明島獨具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形成崇明生態島建設和保護的重要生態屏障。另一方面,通過逐漸完善崇明紫花苜蓿種植、加工和銷售體系,創建以紫花苜蓿為紐帶的新型高效農業支柱產業,將為崇明現代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崇明自然條件好,土地平整和集中連片,非常適宜發展集約化高效紫花苜蓿栽培及規模化種植、機械化作業。同時,大規模“紫花苜蓿-玉米輪作栽培”在鼎瀛飼料公司崇明基地已實施多年,該模式的經濟效益高、生態功能強,已在崇明建設現代農業中顯示出顯著優勢。
在崇明,紫花苜蓿也正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
崇明紫花苜蓿產業建設,不僅拓展了國家苜蓿產業布局,還促進了長江中下游奶業發展。《全國苜蓿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顯示,苜蓿產業分為東北及內蒙古、西北、華北和南方4個發展區域。其中,華東、華中和華南并未列入苜蓿重點發展區域,奶牛養殖所需苜蓿主要依賴外運,這為崇明島建設紫花苜蓿產業提供重要契機。
在苜蓿地理分布區域上彌補空缺,崇明區域優勢和價格優勢明顯。崇明紫花苜蓿收獲和供給期為4-7月。這個時期,正值全國苜蓿庫存消耗殆盡,北方苜蓿尚未收獲,市場干草供應緊張,崇明紫花苜蓿可占領市場,緩解苜蓿干草緊缺,促進長江中下游奶業發展。目前, 鼎瀛飼料公司裹包苜蓿青貯產品因品質好、運輸成本低,已供不應求,如以華東地區作為未來崇明苜蓿銷售的目的地,其價格優勢遠高于北方苜蓿。因此,在崇明建設優質紫花苜蓿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望形成崇明的一個新型農業支柱產業,推動崇明鄉村振興。
多舉措疊加為崇明生態島建設助力
根據崇明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定位和鄉村振興、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為加快打造崇明冬閑田建設優質紫花苜蓿產業基地,形成肥藥雙減的紫花苜蓿-水稻/玉米輪作栽培的生態新模式,生產優質、安全的農作物產品,同時形成萬畝草地旅游新景點,筆者建議制定崇明紫花苜蓿產業發展規劃和支持政策、設立崇明紫花苜蓿產業建設專項資金、加強崇明紫花苜蓿產業科技支撐等。
通過制定崇明紫花苜蓿產業發展規劃,到2024年建成10萬畝冬閑田苜蓿基地,并從產業導向、種植補貼、企業扶持等方面進行支持,推動苜蓿產業良性發展。
由政府建立崇明紫花苜蓿產業發展建設專項引導資金,通過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金進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快速促進崇明紫花苜蓿產業發展壯大。
為加強崇明紫花苜蓿產業科技支撐,建議政府設立崇明紫花苜蓿產業建設科研專項,從新品種培育、機械裝備、生態型糧草耦合、飼草產品加工調制、糧草畜種養循環等領域進行研發,為形成產業效益最佳、生態功能最強、生態貢獻率最大的紫花苜蓿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