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建設亮點紛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9-10  來源:經濟日報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對地球生態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海南熱帶雨林是世界熱帶雨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熱帶雨林和季風常綠闊葉林交錯帶上唯一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是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擁有眾多海南特有的動植物種類,是全球重要的種質資源基因庫,是我國熱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

      不久前,記者深入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實地探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建設情況。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區位于海南島中部山區,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起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4400余平方公里,約占海南島陸域面積的七分之一。范圍涉及五指山、瓊中、白沙、昌江、東方、保亭、陵水、樂東、萬寧9個市縣,涵蓋并連通了五指山、鸚哥嶺、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黎母山、猴獼嶺、佳西、俄賢嶺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黎母山4個國家森林公園,南高嶺、子陽、毛瑞、猴獼嶺、盤龍、阿陀嶺6個省級森林公園及毛瑞、卡法嶺、通什等相關國有林場。據統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已記錄有野生維管植物3577種,隸屬220科1142屬,有各類保護植物432種。

      2019年4月1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在海南省林業局局長、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夏斐看來,“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具有筑牢海南綠色生態屏障、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熱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路徑的重大意義”。

      生態搬遷助力“綠富美”

      進入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銀坡村,一棟棟獨具民族特色的小樓緊緊挨在一起,標準化籃球場上,孩子們正歡快玩耍,盛開著各種鮮花的花圃將村莊裝扮得亮麗多姿。

      2015年12月,白沙黎族自治縣全面實施對位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的南開鄉道銀村、坡告村兩個村30戶142人的生態移民搬遷工作。不到一年時間,一座嶄新的現代化黎族風情村寨在山外重建,道銀、坡告兩村也合并為銀坡村。2017年,銀坡村村民全部實施生態移民易地搬遷。

      今年76歲的銀坡村村民符桂春對生態移民搬遷感觸頗深:“我家原來住在山上,房屋破舊,也沒有收入來源。由于山高路遠,種植的橡膠樹只能賣膠片,賣價很低。經過生態搬遷,現在住進了小洋樓,還分到了橡膠林,在村子里就可以賣膠水,收入更高了。村里的年輕人都當上了護林員,再也沒有村民去砍樹了。”

      如何讓移民搬得出,穩得住,更能致富?產業推動是關鍵。南開鄉為村民人均安置了10畝已經開割的膠園,并發放林權證,讓村民們吃了“定心丸”。同時,新村所在地預留了20畝鄉村旅游用地,為以后發展旅游做好了準備。

        據了解,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內生態搬遷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步試點搬遷,2019年9月1日啟動白沙縣3個自然村共118戶498人整體搬遷,預計2020年完成;第二步對保護區內剩余8個自然村352戶1387人實施生態搬遷,計劃2021年完成全部470戶1885人生態搬遷。

      村民參與筑綠色屏障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所處的海南中部山區是生態敏感區和生物多樣性富集區,也是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地區,生態保護責任重大。除了依靠政府的強力推動外,群眾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也是國家公園保護的重要力量。

      據了解,早在2006年,海南省就根據每年財政能力遞增情況增加了生態轉移支付力度,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推進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背起滅火水袋,挎著鐮刀,帶上打火鞭,每天早上7點半,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護林員冼慶耀都會騎著摩托車前往林區開始一天的護林防火值守工作。

      與冼慶耀一樣,銀坡村護林小組組長符永進每天都會帶領村里的15名護林員進山巡護,除了防止有人捕獵盜伐外,還要做好護林防火工作。符永進告訴記者:“我們這些護林隊員當中不少人都曾經是老獵戶、伐木工,從原來的生態破壞者到今天的生態環境保護者,護林員們在工作中實現了人生價值,大家通過今天的努力來彌補曾經給大自然造成的破壞。”

      除了保護山林資源,村民們還積極保護珍稀野生動物,成為動物們的好朋友。

      在海南島的原始雨林中,生活著全球最瀕危的長臂猿——海南長臂猿,目前種群數量僅存5群30只,因此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被稱作“全世界最孤獨的靈長類”。青松鄉苗村村民李文永從事海南長臂猿保護監測工作已有11年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南長臂猿有2000多只。隨著森林砍伐和人為獵殺,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只剩2群7只至9只。這幾年,隨著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種群數量才慢慢有所增長。我每天都要觀察長臂猿的健康狀況和日常生活,我要好好保護它們。”

      荒山野嶺重新披綠裝

      吊羅山林業局護林員王勇是一名“林二代”。王勇的父親早年在林業局當衛生員,王勇高中畢業后被分配到林業局工作至今。明年就要退休的王勇每天都堅守在林區工作一線,他說:“我在林場工作了一輩子,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

      王勇告訴記者:“早些年人們沒有環保意識,把山里的大樹幾乎都砍光了,山里的河水也基本干了。再看看現在,山里的河一年四季水流不斷,經過‘天保工程’20多年的休養生息,山林里又出現了很多參天大樹。這些,都是留給子孫后代的無價之寶。”

      1998年洪澇災害后,針對長期以來我國天然林資源過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重大決策。

      實施天保工程20多年來,海南省天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從不到90%提高到98.16%,森林蓄積量從不到5000萬立方米增加到7090.4萬立方米,野生動植物也明顯增加。如今,海南天然雨林已全部列為禁伐區。

      據海南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推動天保工程實施,海南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建設的意見。省直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同步推進林區職工安置、職工社會保險、民生工程建設等。全省通過加強森林管護,實行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森林面積、蓄積量逐年提高。隨著生態環境恢復,野生動植物種類、數量明顯增加。

      記者在海南邦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旁的坡鹿保護區看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坡鹿在草場上跑跳嬉戲,好不熱鬧。占地面積達5427畝的廣闊土地為坡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馴養員劉中山說:“邦溪自然保護區現有坡鹿200多只,為坡鹿自由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空間。保護區內人工干預很少,我們平時只是外出割些坡鹿愛吃的草料帶回來給它們食用。”

      在海南熱帶雨林中,植物新種以每年平均7個的速度被發現。自2019年4月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至今,短短一年的時間,就已經發現了9個植物新種。

      在吊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深處多處架設了紅外線自動相機設備,這些設備幫助林業部門發現了眾多珍稀動物的活動軌跡。保護區成立的國內首支水獺監測隊就在吊羅山區域發現了4只小爪水獺的活動蹤跡。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