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是最有力的證明。
查閱寧夏2019年統計數據,你會看到,寧夏的水、大氣、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9%,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斷面實現“清零”,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為優。
翻開寧夏2020年降水統計數據,你會發現,截至9月10日,全區平均降水量達到257.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4%。
再打開自家窗戶,無論在寧夏的哪個城市、哪個鄉村,藍天白云下,觸目所及仿佛自動添加了“濾鏡”,青草碧樹滿畫屏、曲徑幽廊探深綠。
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寧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去年以來,寧夏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為重點,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加快步伐建設美麗新寧夏。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治污、用攻堅必勝的信心護綠,“寧夏獲得感”,就這樣日益充盈。
高位布局 落子有聲
寧夏,不止是寧夏人的寧夏,更是全國人民的寧夏。
打開中國地圖,寧夏是中國的生態屏障、重要的生態通道;細看黃河流域,寧夏是唯一一個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特殊的生態方位、生態定位和生態地位,決定了寧夏必須承擔起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使命。
不利的是,寧夏三面環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態環境“先天不足”,加之長期倚重倚能發展路徑“轉舵慢”和不計環境代價積累的“慢性病”,致使資源約束趨緊、環境容量“內存不足”。
拿什么肩負責任與使命?用什么展現擔當和作為?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寧夏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強綠色屏障建設。”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夏視察,一如既往關心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出“要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并賦予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時代重任。
提出“先行區”的概念,意味著寧夏要從國家戰略全局中,在全國生態體系中,在黃河流域協同治理中,從大局觀念和責任擔當的高度,來看待自身的定位和發展。這對于正處在轉型關鍵期、動能換擋期、爬坡追趕期的寧夏而言,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總書記親自擘畫“美麗新寧夏”的宏偉藍圖,為寧夏標定了方位、明確了定位、圈出了點位。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沒有生態環境保護就不可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全區上下從思想到行動迅速“同頻共振”。去年12月,自治區黨委作出了“守好三條生命線,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的部署,把改善生態環境放在了“生命線”的高度謀劃。今年7月,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的決定》《關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構建黃河生態經濟帶和北部綠色發展區、中部防沙治沙區、南部水源涵養區的“一帶三區”生態生產生活總體布局,抓好保障黃河安瀾、保護修復生態、治理環境污染、優化資源利用、轉變發展方式、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城鎮布局、保障改善民生、加快生態建設、發展黃河文化10項重點任務。
舉全區之力、匯萬眾之智,寧夏在生態建設上奮力“跳起來摘桃子”。
受其潤澤 護其安瀾
寧夏近90%的水資源來自黃河,59%的耕地用的是黃河水,77.7%的人飲用的是黃河水。正是有了黃河水的滋養,才有了魚米之鄉的“塞上江南”。
黃河安則寧夏安、黃河美則寧夏美、黃河興則寧夏興,保護好母親河,既是著眼于黃河全流域的發展題,也是關乎寧夏自身發展的大命題。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緊密相銜的生態系統,黃河的問題,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寧夏一手在保護修復上做“加法”,一手在污染治理上做“減法”,堅持岸上岸下齊抓、治標治本并舉,全面關停沿河工礦企業,全力開展岸線“四亂”治理,持續推進全域河湖水系長治久清、岸綠景美。
漫步彭陽,大美茹河穿城而過,村莊建在樹林里,人像住在森林里,出了家門就是風景,家鄉這滿眼滿懷滿心的“綠”,讓彭陽人引以為傲。以彭陽之“眼”窺固原發展,清水河、渝河、葫蘆河……一條條曾經發黑發臭的河流,經過綜合治理,水質還回清澈明亮本色,兩岸更是草木疊翠。抓好水土保持、涵養水源,減少對境內黃河支流水資源的消耗和污染,就是對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作出的最大貢獻。綠水青山更是固原群眾最寶貴的財富和最舒心的享受。
在銀川市興慶區武警小區附近,第二排水溝沿岸的排污口被封死,已無往日排污的痕跡。全長32公里的銀川市第二排水溝,原是一條集城市泄洪、農田排水的溝道。未經處理的污水順著第二排水溝一路奔走,使周邊臭氣熏天,附近居民怨聲載道。
今年,銀川市將第二排水溝沿線違建養殖場拆除,全部封堵直排污水口,并完成了第五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從源頭減少化肥、農藥、污水進入黃河。如今再看第二排水溝,碧波蕩漾、水體清亮。
強化源頭保護,下功夫推進水污染防治,保護重點湖泊濕地生態環境,寧夏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堅定!
以山為筆 揮墨磅礴
賀蘭山是寧夏的“父親山”,不僅為寧夏平原阻擋了沙漠、寒流的侵蝕,更以豐富的煤炭資源養育著一方百姓。
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不容回避的是,一度人們以粗放無序的開采,致使賀蘭山滿目瘡痍,并登上了中央環保督察組的“黑名單”。
“山”若抱恙,“家”豈安好?
痛定思痛,寧夏加強賀蘭山、六盤山、羅山自然保護區建設,統籌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一把尺子、一抓到底,不留漏洞、不留情面、不留后患,成為寧夏“治山”的方法論。
賀蘭山畔的大武口區龍泉村是“治山”后的受益者。歷經關、轉、停的陣痛,村里持續開展造林種草、涵養水源,建設人工濕地、恢復生態功能,進行最美鄉村建設,將一個個生態“傷疤”逐一修復。老人們又見到了兒時故鄉的模樣,孩子們在青山綠水間肆意戲耍,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動旅游產業生根發芽,讓不少村民從挖煤、拉煤渣“轉行”,開起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
六盤山腳下的涇源縣三關礦區也從“丑小鴨”蛻變為“白天鵝”。經過拆除33個石灰窯,將六盤山水泥廠、長征水泥廠從礦區搬遷,并對礦區進行修復,這里曾經光禿禿、黑乎乎的“和尚坡”披上了綠裝,滿山的植被在微風吹拂下,掀起綠色波浪。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百姓心中的模樣。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沒有環境空間就沒有發展空間,沒有環境容量就沒有發展質量。樹牢綠色發展理念,鐵腕治理污染、減少人類活動,保護好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生態屏障,既是對子孫后代的交代,也是對家園的珍惜。
生態保護像一面廣角鏡,折射出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也見證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歷史擔當。我區還把發展葡萄酒、果林等產業同加強生態治理、生態恢復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推進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不論是治理、修復、保護,還是產業結構調整、環保意識形成,如今,寧夏生態建設已從看得見的美轉向發自心里的美。
讓山休養生息、讓水柔美潔凈、讓林枝繁葉茂、讓田沃野千里、讓湖清澈見底、讓草集中連片、讓沙創造價值……守好生命線、建設先行區,既是生態建設的美麗畫卷,也是百姓期盼的幸福圖景。
過往可贊,未來可期。
查閱寧夏2019年統計數據,你會看到,寧夏的水、大氣、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9%,地表水劣Ⅴ類水體斷面實現“清零”,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為優。
翻開寧夏2020年降水統計數據,你會發現,截至9月10日,全區平均降水量達到257.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4%。
再打開自家窗戶,無論在寧夏的哪個城市、哪個鄉村,藍天白云下,觸目所及仿佛自動添加了“濾鏡”,青草碧樹滿畫屏、曲徑幽廊探深綠。
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寧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去年以來,寧夏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為重點,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加快步伐建設美麗新寧夏。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治污、用攻堅必勝的信心護綠,“寧夏獲得感”,就這樣日益充盈。
高位布局 落子有聲
寧夏,不止是寧夏人的寧夏,更是全國人民的寧夏。
打開中國地圖,寧夏是中國的生態屏障、重要的生態通道;細看黃河流域,寧夏是唯一一個全境屬于黃河流域的省區。特殊的生態方位、生態定位和生態地位,決定了寧夏必須承擔起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使命。
不利的是,寧夏三面環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態環境“先天不足”,加之長期倚重倚能發展路徑“轉舵慢”和不計環境代價積累的“慢性病”,致使資源約束趨緊、環境容量“內存不足”。
拿什么肩負責任與使命?用什么展現擔當和作為?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寧夏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強綠色屏障建設。”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夏視察,一如既往關心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出“要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并賦予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時代重任。
提出“先行區”的概念,意味著寧夏要從國家戰略全局中,在全國生態體系中,在黃河流域協同治理中,從大局觀念和責任擔當的高度,來看待自身的定位和發展。這對于正處在轉型關鍵期、動能換擋期、爬坡追趕期的寧夏而言,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總書記親自擘畫“美麗新寧夏”的宏偉藍圖,為寧夏標定了方位、明確了定位、圈出了點位。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沒有生態環境保護就不可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全區上下從思想到行動迅速“同頻共振”。去年12月,自治區黨委作出了“守好三條生命線,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的部署,把改善生態環境放在了“生命線”的高度謀劃。今年7月,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的決定》《關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構建黃河生態經濟帶和北部綠色發展區、中部防沙治沙區、南部水源涵養區的“一帶三區”生態生產生活總體布局,抓好保障黃河安瀾、保護修復生態、治理環境污染、優化資源利用、轉變發展方式、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城鎮布局、保障改善民生、加快生態建設、發展黃河文化10項重點任務。
舉全區之力、匯萬眾之智,寧夏在生態建設上奮力“跳起來摘桃子”。
受其潤澤 護其安瀾
寧夏近90%的水資源來自黃河,59%的耕地用的是黃河水,77.7%的人飲用的是黃河水。正是有了黃河水的滋養,才有了魚米之鄉的“塞上江南”。
黃河安則寧夏安、黃河美則寧夏美、黃河興則寧夏興,保護好母親河,既是著眼于黃河全流域的發展題,也是關乎寧夏自身發展的大命題。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緊密相銜的生態系統,黃河的問題,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寧夏一手在保護修復上做“加法”,一手在污染治理上做“減法”,堅持岸上岸下齊抓、治標治本并舉,全面關停沿河工礦企業,全力開展岸線“四亂”治理,持續推進全域河湖水系長治久清、岸綠景美。
漫步彭陽,大美茹河穿城而過,村莊建在樹林里,人像住在森林里,出了家門就是風景,家鄉這滿眼滿懷滿心的“綠”,讓彭陽人引以為傲。以彭陽之“眼”窺固原發展,清水河、渝河、葫蘆河……一條條曾經發黑發臭的河流,經過綜合治理,水質還回清澈明亮本色,兩岸更是草木疊翠。抓好水土保持、涵養水源,減少對境內黃河支流水資源的消耗和污染,就是對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作出的最大貢獻。綠水青山更是固原群眾最寶貴的財富和最舒心的享受。
在銀川市興慶區武警小區附近,第二排水溝沿岸的排污口被封死,已無往日排污的痕跡。全長32公里的銀川市第二排水溝,原是一條集城市泄洪、農田排水的溝道。未經處理的污水順著第二排水溝一路奔走,使周邊臭氣熏天,附近居民怨聲載道。
今年,銀川市將第二排水溝沿線違建養殖場拆除,全部封堵直排污水口,并完成了第五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從源頭減少化肥、農藥、污水進入黃河。如今再看第二排水溝,碧波蕩漾、水體清亮。
強化源頭保護,下功夫推進水污染防治,保護重點湖泊濕地生態環境,寧夏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堅定!
以山為筆 揮墨磅礴
賀蘭山是寧夏的“父親山”,不僅為寧夏平原阻擋了沙漠、寒流的侵蝕,更以豐富的煤炭資源養育著一方百姓。
回顧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不容回避的是,一度人們以粗放無序的開采,致使賀蘭山滿目瘡痍,并登上了中央環保督察組的“黑名單”。
“山”若抱恙,“家”豈安好?
痛定思痛,寧夏加強賀蘭山、六盤山、羅山自然保護區建設,統籌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一把尺子、一抓到底,不留漏洞、不留情面、不留后患,成為寧夏“治山”的方法論。
賀蘭山畔的大武口區龍泉村是“治山”后的受益者。歷經關、轉、停的陣痛,村里持續開展造林種草、涵養水源,建設人工濕地、恢復生態功能,進行最美鄉村建設,將一個個生態“傷疤”逐一修復。老人們又見到了兒時故鄉的模樣,孩子們在青山綠水間肆意戲耍,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動旅游產業生根發芽,讓不少村民從挖煤、拉煤渣“轉行”,開起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
六盤山腳下的涇源縣三關礦區也從“丑小鴨”蛻變為“白天鵝”。經過拆除33個石灰窯,將六盤山水泥廠、長征水泥廠從礦區搬遷,并對礦區進行修復,這里曾經光禿禿、黑乎乎的“和尚坡”披上了綠裝,滿山的植被在微風吹拂下,掀起綠色波浪。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百姓心中的模樣。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沒有環境空間就沒有發展空間,沒有環境容量就沒有發展質量。樹牢綠色發展理念,鐵腕治理污染、減少人類活動,保護好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生態屏障,既是對子孫后代的交代,也是對家園的珍惜。
生態保護像一面廣角鏡,折射出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也見證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歷史擔當。我區還把發展葡萄酒、果林等產業同加強生態治理、生態恢復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推進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不論是治理、修復、保護,還是產業結構調整、環保意識形成,如今,寧夏生態建設已從看得見的美轉向發自心里的美。
讓山休養生息、讓水柔美潔凈、讓林枝繁葉茂、讓田沃野千里、讓湖清澈見底、讓草集中連片、讓沙創造價值……守好生命線、建設先行區,既是生態建設的美麗畫卷,也是百姓期盼的幸福圖景。
過往可贊,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