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內動態 » 正文

      山東:生態之變,繪就綠色沿黃圖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10-16  來源:大眾日報  
             初秋,天高氣爽,行走黃河兩岸,目之所及,處處都是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的新變化,一幅河暢岸綠、水清景美的秀美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昔日“沉沙池”蝶變“天鵝湖”
        初秋的聊城位山濕地公園荷花萬頃,水草搖曳,錦鯉成群結隊,躍動其中。但在六七年前,這里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大風一起不見家,莊稼年年被沙壓。每天二兩土,白天不夠晚上補。”這首當地的民謠就是當時生活的寫照。
        聊城市東阿縣姜樓鎮王小樓村村民張鳳喜講述起她年輕時與“風沙”相伴的生活。“那時候吃飯都不敢掀開鍋蓋,不然一會的工夫,沙子就把飯弄臟了。”
        張鳳喜今年55歲,在她的記憶中,從出生到出嫁,從青春歲月到年過半百,她的大半生都與黃沙為伴。
        其實,這里黃沙漫天有其獨特原因。張鳳喜居住的地方位于位山灌區之內。位山灌區是黃河流域第二大灌區、山東省內最大灌區,承擔著540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和引黃入冀、引黃濟津的跨流域調水重任。然而,引黃必引沙,引黃工程在造福群眾的同時也在當地形成了占地3.5萬畝、總泥沙量達3.66億噸的全國最大的沉沙池。
        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處副主任秦月成介紹說,從2016年底開始,該市進行大規模、長周期的綠色生態建設,統籌水林沙田湖草系統治理,推進改善沉沙池區生態環境和落后的基礎設施條件。“在保證沉沙池輸水功能不變的前提下,依托得天獨厚的濕地環境條件,打造了位山黃河公園。”如今,沉沙池經過多年治沙增綠,已經成為水生態自然景觀。
        縣級舊林場變國家級新濕地公園
        菏澤市東明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原本是1965年建立的國有三春集林場,建立的主要目的是防風固沙。“那時候的樹種很單調,主要就是楊樹和刺槐兩種,林場營收也全靠賣木材,收入很低,職工工資都不能按時發放。”東明縣林業局局長文玉生說。
        2004年,東明縣抓住黃河標準化堤防建設機遇,借助淤背堤需要,形成了部分水面,結合自身區位和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著手策劃發展旅游產業,2017年順利通過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成為菏澤市首家國家級濕地公園。
        現在濕地公園已形成典型的河流濕地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豐富,為黃河生態保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了解,目前公園內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大鴇、東方白鸛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大天鵝、鴛鴦等22種,山東省重點保護鳥類35種。公園的樹種資源也十分豐富,共匯集保存71個樹種539份種質資源。今年,這里被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確定為省級林木種質資源異地保存庫,匯集楊樹、柳樹、木瓜、苦楝四個菏澤市鄉土樹種。
        “目前公園年接待游客45萬人次,平均年收入300萬元以上,還吸引了周邊貧困戶、農戶來公園務工。”文玉生說。
        “河砂山”變身“蘆葦蕩”
        “就是這里,這兒之前有一座巨大的砂山,那可不是夸張,真的像山一樣高。”東平湖綜合管理執法大隊大隊長葉桂軍站在東平湖的岸邊,一手舉過頭頂,使勁比畫著說。
        “河砂的經濟利益豐厚,市價一度瘋漲。東平湖的河砂資源豐富,有段時間采砂船非常多,湖畔砂山林立,嚴重影響了東平湖水域的生態環境。”葉桂軍說。
        葉桂軍介紹,為了保護東平湖的生態環境,東平縣在84公里的湖岸線打響了清網凈湖、餐船取締、建設環湖生態隔離帶等九大攻堅行動。“僅砂場清理一項就銷毀370艘大型船只,還清理了沿湖沿河砂場109處,砂場中堆積的2000多萬立方米河砂全部被我們沉入湖底作為培植濕地的地基,在上面種植水草,這才形成了眼前這片濕地。”葉桂軍指著湖中成片的蘆葦說。
        據悉,當地還積極搶抓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重大機遇,圍繞東平湖大生態帶建設,規劃實施了18個大項目、61個子項目,總投資達32.14億元。其中東平湖沿湖生態隔離帶項目投資達3.46億元,長度達17.03公里,對于徹底解決沿線居民污水、雨水直排入湖,保護東平湖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